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等;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障监督组织。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施这一总体目标的实施,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改革目标。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平稳过渡的客观要求,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各主要项目改革的目标模式提出初步的建议,详见下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养老基础性养老金由中央 强制性的个人账户 根据企业的意愿 保险政府实行全国统筹, 养老金由省级地方 和经济效益情况 按全国社会平均工资 政府负责实施,缴 建立企业补充养 总额的20%-25%计发, 费完全由个人负担 老保险或职业年 通过合并征收的社会 (缴费率不可太高, 金制度(由社会性 保障税筹集基金.面向 以总体替代率保持 的机构经办),缴 全体企业、事业和行 在30%-40%左右为 费由企业负担, 政单位职工以及社会 宜),其基金的投资 在规定的范围内 团体工作人员,个体工 运营按资本市场规 ,可以在所得税 商户等. 则进行,政府只进前列支.同时, 必要的宏观监观. 根据个人的意愿 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 险制度.这两类保险基 金的投资运营完全按照 资本市场规则进行,政 府只作必要的宏观监管 ,但其约束比第二层次 要相对宽松.至于难以 纳入社会统筹范围的以 户为单位从事简单农业 生产的农民,也应鼓励 其积极参加个人自愿储 蓄养老保险制度. 失业实行省级地方统筹, 由社会性的慈善 保险缴费率仍维持现行单 机构提供救济 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 3%的比例.通过社会 保障税合并征收,再 返还地方,但支出除 了用于有利于鼓励再 就业性的失业救济以 外,还要用于促进失 业人员再就业的支出 .基金投资只能用于 购买短期国债或银行 存款.覆盖面同上. 医疗仍维持现行的规定上 根据企业的意愿既有政府出资建 保险下限的大病社会统筹 和经济效益情况建 立的医疗补助制 制度,统筹层次在省立企业补充医疗度,也有民办公 级.医疗保险费的征保险制度.其筹 助的医疗补助制 收由中央政府通过社 资在规定的比例度,以解决穷人 会保障税合并征收,并 范围内可在所得的看病难问题. 悉数返还给省级政府 税前列支.投资 对以户为单位从 建立基金.支付采取由企业自主经营事简单农业生产 按病种进行包干的办 ,政府只进行宏 的农民,要通过采 法.基金结余只能购观监控. 取灵活的政策逐 买短期国债.覆盖面同上.步恢复农村合作 医疗保险制度的 方式为其提供基 本医疗保障. 社会 完全不能通过收费解决 能够收取适当费 完全能够通过收费 福利 资金来源的社会福利项 用但不足以弥补其 弥补其全部成本的 目由政府全资举办.全部成本的社会 社会福利项目可以 福利项目可以采 由社会各界举办, 取民办公助的办 政府只需在政策上 法举办. 给予引导,并给以 免税待遇. 社会 由政府出资分别建立起 政府出面组织的 社会各界自发组织 救济 城市和农村贫困救济制 社会损赠救济活 的、直接送达救济 度(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动. 对象的社会救助活 )、救灾救济等基本社会 动. 救济制度. 优抚 完全由政府出资建立的 社会各界自发组 安置 各项优待抚恤制度和军 织的、对军人等 人安置制度. 特殊群体的优待 抚恤项目.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各项目改革目标的设计一是体现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指导思想,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制度政府包打天下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回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始形态(政府除了少量的社会救济以外,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抗风险能力;二是体现了与各项目改革现状的衔接,力求平衡过渡,有利于避免因社会保障利益的刚性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体现了分类管理以及公平和效率有机结合的原则,即以就业为基础的各社会保险项目采取缴费与受益挂钩的办法管理,资金来源主要是劳动者个人及其雇主的共同缴费,以效率为主,同时兼顾平等。而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各种福利救济类项目,主要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通过严格受益人资格认定和支付标准的调整加强管理;四是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过去过份强调社会目标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的教训,体现了以实现全民基本保障的社会目标为主,同时兼顾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目标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器”和“减震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