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前民主德国(东德)决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放弃自己作为主权国家的权力,加入联邦德国(西德),接受西德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框架和社会生活方式。从此,分裂的德国成为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并在此后的10年里,经济继续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在多极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统一后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如何使落后的东德与先进的西德融为一体,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让已经统一的国家处于一种真正的共同发展之中而不是貌合而神离的简单相加,因为只有整个德国都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之下,资源才能充分利用,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 德国统一以前,东德和西德实施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其经济发展速度也有很大差异,西德以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因此产生了较多独立的高效运转的经济实体。而东德则以国有经济为主体,有大批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 德国统一以后,东德的国有企业必须在西德的政治、经济、法律框架内很快适应并重新运作,这些情况使东德国有企业面临着以下几个困难: ——缺乏在自由经济框架内运作企业的能力。 ——国内外市场遭到冲击。德国统一后,由坚挺的西德马克取代了相对疲软的东德马克,使东德出口优势减弱,传统出口市场遭到冲击。而那些从自由竞争经济中成长起来的西德企业,几乎在一夜之间横扫了东德市场,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失去,使东德国有企业几乎全面崩溃。 ——无法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漫长的人类经济发展史归纳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认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效率低下、管理僵化,在自由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地位。而体制的转化必须要有一定时间作为代价,但在这一有限时间里,转向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会严重威胁国有企业生存。 大量产品变得缺乏竞争力、传统市场的消失、国家取消财政补贴等情况的出现,迫使东德国有企业开始在政府的指导下作出加快改革的选择。 10年来,德国已经完成了对前东德国有企业的改造任务,新设立的独立经营公司近15000户,其中有5000 户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出售给外国投资者的国有企业有800户, 关闭无法进行资产重组的国有企业3000家。这样迅速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活动,使德国迅速摆脱了原东德可能拖德国经济发展后腿的噩梦,使德国经济继续走在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而这一切,均来自对国有企业进行的战略性资产重组。 一、主要途径 德国政府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是加速出售国有企业,还是先在国家的安排下重组这些国有企业,对那些没有人购买的国有企业又如何处置? 德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途径是民营化,这是德国用来帮助国有企业尽快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主要思路。德国政府的这一选择主要基于“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降低转轨成本”的考虑,他们认为,对那些靠自身力量难以生存的亏损企业,继续给予财政补贴,只会浪费大量的公共资金,如果把这些资金用于其他项目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并能够激活其他市场,带动就业增加,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最近10年来,德国政府一直把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希望用民营公司的经营方式和体制来改善改造和重组国有企业。 据德国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介绍,他们现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的重组,是为了尽快将这些国有企业卖出。因此,德国国有企业今天的资产重组,实际上是为了明天的资产民营化,其目标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是很清晰的。 二、具体方法 1.对象 虽然整个国有企业都是这次资产重组的对象,但总的原则是能够卖掉的都卖掉,不能卖掉的就破产,对一些既不能满足民营化条件,又不能破产的国有企业,则必须在国家指导下进行资产重组。 2.概念 德国专家认为:当国家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危及那些正在把自己的潜在盈利能力、净资产和流动性等向不利方向发展的公司的生存,随着财政的、绩效取向的、法律的、组织措施的实施,潜在的盈利能力就会慢慢恢复到能够保证公司盈利的原有水平上来,这个危机管理过程就是资产重组。 这个资产重组的概念与我们所说的资产重组概念有些不同,我们所说的资产重组,一般仅仅指资产的产权所有者的变动,这种变动以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和前提。正在进行的资产重组操作中,更多的是国有企业资产的相加或是在国有资产占绝对控股地位时的国有资产出售,只要资产的划拨和买卖完成,资产重组也就基本完成。而德国的资产重组则不但包括对资产重组,还包括对重组后的资产效益进行观察和评估,即德国专家所说的“整个危机管理过程”,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德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从商业角度看,公司的规模和结构必须确保经过资产重组后的新公司能够具有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二是从法律角度看,国有企业必须改组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在这一点上,德国政府选择认为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是比较适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