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这一历史时刻起,我国经济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一是由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二是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过渡;三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体制与结构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1978年到1997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9.8 %。 大大高于建国后前30年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5.98%),也快于同期世界的增长速度。 表1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增长率(%) 1980—19881989—1997 1979—1997 世界 3.4 3.2 3.3 中国 10.1 9.5 9.8 发展中国家 4.3 5.7 5.0 亚洲 6.8 7.8 7.3 中国香港 8.2 4.8 6.6 马来西亚 5.8 8.7 7.2 韩国 8.1 7.3 7.7 新加坡 7.3 8.5 7.9 泰国 6.7 7.8 7.2 拉丁美洲 2.7 3.1 2.9 非洲 2.3 2.6 2.4 发达国家 2.7 2.2 2.5 美国 2.7 2.3 2.5 日本 3.8 2.4 3.1 欧盟 2.3 2.0 2.2 来源:《成就辉煌的20年》,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经济20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跨入到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未来的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在未来20年间仍能保持相对的快速增长,我们就能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更多的提高,也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目的在于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文章首先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挑战,然后运用动态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至2020年可能的发展情景。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为了展望未来的经济发展,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经济现状,因为它们提供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本的约束条件,它们也提供了各项政策成功或失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结构转变: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增大, 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确立。 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实物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力增长的贡献是相对次要的。据测算,1978年—1997年间,资本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近60%,而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占到30%,劳动力总量扩张的作用仅占12%左右。 在过去20年中,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除80年代初期由于“消费补课”外,1985年以后投资率保持在38%左右,1993年—1995年间则维持在40%以上。这样的投资率不仅高于一般国家的水平,也高于与中国有着类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储蓄倾向较高的东亚国家。居民储蓄的快速增加和外资流入的增长是保证高投资率的两个主要源泉。自改革以来,国民收入的分配持续向个人倾斜,居民收入在17年间有很大提高。而一方面,自80年代传统消费品和“家电”等新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热潮之后,再没有形成大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有着节俭储蓄的传统。上述原因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底的210.6亿元增加到1997年底的46280亿元。虽然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相对下降造成政府储蓄/投资的相对减少,但由于居民储蓄的大幅增加,保证了较高的总投资率。与此同时,1979年—1997年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1%,外商直接投资估计可占到国内总投资的10%以上。 生产率的提高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1978年以来中国的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项基本国策。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了资源在部门间的合理流动,提高了配置效率,使企业追求利润的动机增强,而开放则不仅使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入中国,也使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促进了国内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 虽然劳动力总量的增长并不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增长源泉。即使在相同要素投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如果需求结构变化使生产更偏向于高生产率的产业,资源由较低生产率的部门流向较高生产率的部门,也会导致更多的产出。而当生产结构向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行业转移时,这种资源再配置所导致的增长效果则更加显著。近2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研究表明,在1978年—1997年间年均9.8 %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增长的贡献占0.8个百分点。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上述这些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能否继续保持下去。 在未来20年,我国仍可能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投资率)。首先居民储蓄会继续增长,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较为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居民较高的储蓄倾向。据1996年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分析,城市居民储蓄最主要的五项用途是:(1)子女教育费用, (2)应急,(3)医疗费用,(4)老年生活费用,(5)子女结婚费用,其中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老年生活费用占居民金融资产的60%。居民储蓄倾向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估计未来20年中国的国民储蓄水平仍会保持较高。与此同时,中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巨大的市场,对外国投资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从长期来看,外国资本流入仍会保持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