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20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逐步转轨到市场经济,经济年增长率达到9.8%, 人民生活状况大有改善,这是举世公认、交口称赞的。可是有人认为,中国只是单一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而没有同时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偏颇之见。我们只要简要地回顾一下1978年以前中国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病,再纵观1979年以来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就会心悦诚服地相信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建构了权力过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毛泽东一个人独揽党政军民四大权力,他既是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又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政协主席(当时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制定宪法、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毛泽东依旧是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兼拥有实权的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他不仅实行领袖个人集权制,而且事实上搞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制。1956年中共八大党章第37条规定:“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1959年又由刘少奇出任国家主席。这表明毛泽东已准备甚至已经开始退居二线,要由刘少奇逐步接班。这时他虽然只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但是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到60年代初,他与刘少奇的分歧越来越大,又有大权旁落之感,于是他就重用善于鼓吹对他个人崇拜的林彪,以至于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把刘少奇打倒,1969年中共九大党章中明文规定“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林彪被封为接班人后,1970年因主张修改宪法时仍然要设国家主席而与毛泽东发生矛盾。毛泽东由于先前让刘少奇当国家主席、怀疑刘有异心而反对再设国家主席。1971年林彪折戟沉沙、机毁身亡之后,毛泽东又从工人出身的年轻一代中物色王洪文为接班人。到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他要华国锋出任国务院总理。 这时他已发现王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帮”,在党内颇不得人心,同时又感到只有华国锋办事使他放心,最后乃授意由华国锋接班。毛泽东到这一年9月9日83岁高龄乘鹤西去!华国锋由国务院总理进而执掌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大权,又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这种权力过度集中而又实行终身制的极权主义政治体制,只有当最高领袖的思想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和人民利益的时候,才能通过比较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获得较快发展。一旦领袖的思想与决策出了偏差(这是经常难免的),全党全国对之都无可奈何。在毛泽东领导下虽然在建国初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也并非没有错误和灾难),但是在1957年党的指导思想转向“左”的方面之后,连续造成了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四清运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灾难和浩劫,对外闭关锁国,错过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好机遇。由个人指定党政最高权力接班人这种政治体制又使得1976年之后华国锋推行“两个凡是”方针(指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中提出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左”的路线迟迟无法纠正。到1978年这个时候,可以说非从政治改革着手就无法端正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内还是拥有较为强大的健康力量的。从1978年5 月开始,上下配合,四方呼应,掀起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讨论,开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倡导思想解放,实事求是。自由的闸门一打开,民主的洪流就滚滚而来。经过11月10日到12月15日整整36天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深入批判了“两个凡是”和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和路线,终于对端正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刚恢复工作不久的党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新体制的宣言书。其中强调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太少,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切实保障人民民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可以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声。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正是在这一次拨乱反正、扭转中国历史方向的会议上,发扬了党内民主,打破了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真正按照每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开始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在会议公报中强调要“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此开始曲折地逐步前进。 1978年以来中国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政治体制改革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8月18 日邓小平发表的《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鲜明地指出以往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出现个人专断制、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党代政制以及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等。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是“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他还说过:“一个领导人, 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革除这些弊端,健全各项体制。为了克服个人专断和以党代政,从1980年这一年起就采取了重大措施:党中央主席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由赵紫阳接替;1981年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选举胡耀邦为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这样就开始出现党政军三大权力由三个人分管的局面。1982年中共召开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不再设主席和副主席,只设总书记。新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总书记就是秘书长,两者在西方文字中是同一个词。这样改变,意在加强党中央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断。十二大党章还规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助手和参谋,这样便于一批有较高声望的、有40年以上党龄的老同志及时从第一线退下来,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中顾委只设两届,到1992年因为已经完成历史任务就撤消了。1982年中共中央还作出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把退休年龄规定为正部级一般不超过65岁,副部级一般不超过60岁,司局级一般也不超过60岁;个别虽已达到离休退休年龄,但因工作确实需要,身体又可坚持正常工作的,经过组织批准,也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这就为废除职务终身制迈出关键的一大步。邓小平本人作为新时期党中央的核心人物,还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做出表率。1982年十二大后他只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兼中顾委主任,1987年十三大后由陈云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只保留军委主席一职,到1989年他以85岁高龄完全离休。1982年十二大选出的总书记胡耀邦和1987年十三大选出的总书记赵紫阳,先后辞职或被免职。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一直任职至今。从总的方面来看,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努力克服旧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种种弊端,尽量贯彻集体领导,防止个人专断,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得以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