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日前载文认为,中国证监会不久前出台的允许国企入市的通知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文中说到,这一政策将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企业投资于股票一、二级市场,有利于其积极开发资本经营新领域,促使国有资本或资产的增值。现代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企业进行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经济,现代企业只有同时搞好商品市场经营和资本(资产)经营,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形成,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企业日益认识到资本运营、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产生了进入资本市场、投资两级市场股票的客观需要。公允地讲,在一、二级市场上投资股票的权利,是市场经济赋予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当然的一种市场权利。此次证监会政策的出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了这种合理需要。 【主持者言】 证监会的通知虽然博得证券业和理论界的一片叫好之声,但请恕直言,主持者对此一直存有疑问。疑问之一:国企资金(哪怕它符合通知规定的全部条件而具有完全的正当性),再怎么着也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国家所有的资金大举入市,这样的市场是怎样一种“市场”?它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疑问之二:国有企业以大量资金入市进行所谓的“资本运作”,也就意味着作为资金所有者的政府成了资本市场上最大的“冒险家”,政府有什么权利在常规情况下拿最终为全国人民所有的巨额资金到市场上去冒险?这里之所以强调了“常规情况”,其用意是排除“特殊情况”下政府可能采取的“特殊举措”,如去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托市,以及最近日本官方迫于日元不断升值对汇市采取的干预。即便情况如此“特殊”,上述举措还是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以致香港特区政府后来不得不一再向世界以及香港市民表示“道歉”,因为它违反了自由经济中“政府不干预”的原则,因为它拿香港全体市民的血汗钱去“赌”了一把,冒了一次大风险,所幸的是这次“下注”中港府成了赢家而不是输家。港府有关官员事后在抹了一把冷汗后向市民信誓旦旦: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事实上我们也相信在这一任香港特区政府任内的确也不会有“下一次”了——要冒险让继任者去冒吧,我可是已经受够了,再也“玩”不起了。这说明,富有自由经济传统的香港人最终还是理智的:孤注一掷,运气不错,见好就收。而我们现在呢?居然“大开城门”,堂而皇之地允许国企资金蜂拥而出,大有在资本市场“长期作战”的架式,决策者又是如何考虑的呢?如果说它只是“权宜之计”倒也罢了,可偏偏《金融时报》的上述评论还说此举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照此说法,当年管理部门曾下令禁止国企入市买卖股票,那时的决策岂不成了“罪在当前,害了长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