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国经济在内需严重不足和外需受阻的情况下,通过实施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成功地在下半年就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然而,经济回升的势头能否在1999年持续下去,各方面的看法确很不一致。这一问题对于制订宏观调控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认识不清,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一、经济进一步回升具备现实基础,但回升的障碍仍有待消除 经济回升的势头能否在1999年持续下去,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到底能达到多高的速度,二是制约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因素能否得到有效消除,如需求不足问题、金融风险问题等等。 1.经济增长潜力能支持经济的进一步回升。 199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7.8%。对于这一速度, 其中是否会有很大的水份呢?虽然要严格地回答这一问题会有相当的难度,但我们可以从货币的角度作一个粗略分析。1998年,货币供应量M0和M1的增长率分别为10.1%和11.9%,分别比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1.8和3.6个百分点。1993年至1997年,货币供应量M0和M1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8%和19.5%,分别比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低5.9和1.2个百分点。虽然利率的不断下调会使货币流通速度放慢,但由此仍可以看出,1998年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实在的,并没有太多的水份。 1998年,需求不足制约了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种状况在1998年上半年是相当严重的,虽然通过增加政府投资使这种状况在1998年下半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也未得到根本的消除,物价总水平在1998年下半年仍为下降可以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1998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达到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 从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因素来看,我们也很难找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已经下降的确凿理由。首先是劳动力资源,其供给仍然非常充足,即使在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也不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其次是国内储蓄率,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以及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如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储蓄行为,从历史的情况看,其总体变动趋势是上升的,90年代的储蓄率要明显地比80年代的中后期高。其三是外资净流入的规模,这一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复杂,但是只要我国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对外资提供比较平等的竞争环境,那么对外资就会有巨大的吸引力,即使国际环境对我国引进外资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也只能是暂时的。其四是资本使用效率,其变动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是提高我国资源使用效率的主要动力,虽然我国改革已经进入到攻坚战的阶段,但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仍将会顺利推进,并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并没有明显下降。从1985年至1997年,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发生相当严重的过冷和过热,但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仍达到9.8%, 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潜力能达到的速度是很高的。 综合以上分析,即使按保守计算,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也可以达到9%以上的速度。 2.经济回升仍未走向良性循环。 尽管我国经济在1998年下半年已形成明显的回升趋势,但是这种回升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来推动的,那些造成我国经济陷入低谷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消除,因此如果不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回升就有可能中断。 要使一个经济尽快地从需求不足的状态摆脱出来,第一阶段通常只能是靠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尽快地改变市场的供求状况,从而增强微观主体对未来经济信心,以便把民间投资带动起来;第二阶段是微观主体对未来经济信心已基本得到恢复,民间投资开始自我扩张,在这一阶段,政府在推动经济回升中的作用应逐步减弱;第三阶段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回升,居民收入有了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渐升温,在这一阶段,政府的作用有可能要逐渐转变为抑制经济过热。经济回升只有到了第二阶段后期才可以说进入了良性循环,因为只有在这以后,经济才有可能在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进一步回升。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民间投资并没有真正地带动起来,其增长率仍然很低,因此经济回升并未走向良性循环。 3.造成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并未消除,但并不是不能消除的。 在现今,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是否还能从需求不足的约束中摆脱出来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取于对需求不足成因的认识。如果是由一些暂时性的原因造成的,那么需求不足也只是暂时性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到了需求制约的阶段。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缺乏充分根据的。需求制约阶段的本质就是资本过剩,也就是资本积累超过了资本的需求。要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完毕,也就是工业化过程已彻底完成。而我国目前的状况仍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因此即使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进入到需求制约阶段的这一前提条件也不可能得到满足。如果资本已经过剩,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大量地引进外资,而应鼓励资本输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领域还很多,国内储蓄率高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而不可能导致资本过剩,如果没有较高的国内储蓄率,我国经济也就不可能实现高速增长。当然,从储蓄转化为投资必须要有适当的投融资体制,这也正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 在我国经济中,总需求不足的现象并不是首次出现。在前一轮经济波动的低谷也出现过相当严重的总需求不足问题,并且也出现了银行贷款放不出去的现象,当时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紧缩的力度过大,后来采取了一系列启动经济的措施,终于使经济从低谷中走了出来。造成近几年总需求不足的原因与上一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并不存在人为造成紧缩力度明显过大的问题。从其发生历程来看,1997年初的总供求状况已基本上处在平衡状态,这一年开始实施的“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政策,使得总需求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总需求不足一当形成,若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那么就会通过加速数和乘数的作用使总需求进一步收缩,从而使总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总需求的自动收缩机制)。进入到1998年,周边国家普遍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又通过两个途径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需求不足状况。一是这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二是防范金融风险迅速地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议题,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要求呆、坏账零增长”的政策使我国的银行系统出现比较普遍的惜贷现象,金融系统原有的那种强扩张倾向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