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高失业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也就是说近年来我国城镇出现突发性的大规模的“失业洪水”,它远比自然界的大洪水对中国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要广泛得多,长久得多,痛苦得多。到底我国城镇目前的失业情况是怎么样呢? 首先来看,城镇登记失业人口的情况。1993年全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以待业青年为主体)420万人, 到1997 年上升为570 万人, 比1993年提高了36%;失业保险覆盖率只有54%;1996年和1997年发放失业救济金分别为13.9亿元和18.7亿元,分别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75‰和2.03‰,分别只有60%和56%的失业人员领到失业救济金,领失业保险金的人每月只能领取35元和49元,不到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8%和9.1%。这说明出现公开失业人口高峰时, 我国城镇失业救济金占政府支出比重太低,失业保险覆盖率低,有失业保险者,人均领取的救济金也低。 下岗的情况。1993年全国下岗职工300万人,1996年是892万人,到1997年增长到1500万人,相当于1993年的5倍。1997年经济增长才9%,下岗增长61%,其中2/3是属于国有企业。国企今后三年还要继续下岗。如果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占总下岗人数的2/3,就意味着今后三年还有1000万到1500万人下岗。下岗人员规模最大的辽宁省为178万人, 其次是黑龙江省为124万人,湖南省为90万人,湖北省为87万人, 重庆市下岗未就业的人口也在20万以上。从下岗比例来看,1996年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8%,1997年上升到13%,这就说明平均7个职工就有一名下岗,1998年下岗比例达到17%至18%,也就是说平均6 个职工就要下岗1人。各地下岗比例差异甚大。其中辽宁最高达22.4%, 湖南21.3%,吉林20%,江苏19.9%,黑龙江19%,重庆18%,天津17%,陕西16%,湖北16%,云南最低。东三省和湖南平均5个人或4个人就有1个下岗。我们的下岗同西方的高失业不同, 表现出地区性行业性集中,特别集中在森工、煤炭、机械、军工、纺织、冶金等。 下岗职工生活费的情况。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96年下岗职工领取生活费每月77元,1997年8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15%。当然由于为生活所迫,下岗职工不得不隐性就业带有隐性收入,但从根本上不属于制度就业,无保障,所以说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问题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中国到底有多少城镇失业人口?大体是三部分:一是公开登记失业的,主要以待业青年为主体;二是国有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下岗职工未就业人员;三是农民进城打工的失业人员。我个人估计1993 年是540至560万,实际失业率是3.3%至3.7%。 到1997年是1300至1500万人, 实际失业率6.8%至7.8%。其中1993年下岗职工失业者占全部职工失业的比例为22%至30%之间,到1997年上升为51.5%至54%。显然我国失业人员多数由下岗失业未就业人口构成,这就是我们的失业特性。 从目前来看,全国下岗职工将近有一半未就业,实际上工业企业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可能接近20%,特别是东三省,西北、西南等工业基地更为明显。防洪中严防死守大堤,但失业下岗“洪水”还没有“堤”,不得不临时搭个“堤”。去年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帐目中就没有补贴费,是临时加上去的,去年要不是扩大内需,就不可能拿出100多个亿贴进去。所以说现在要死守, 就是在制度上, 在财政支出上得有这笔钱,称之为必须支付的政策成本,社会稳定成本,国家安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那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得以解决。 下岗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呢?从企业微观上看,企业等经济活动主体减员增效,当然有的未必减员能增效,但总体来说还是减员增效的。从全国宏观角度来看,恰恰是GDP的损失。微观是对的, 但宏观不行。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奥肯模型计算,由于实际失业率超过了自然失业率,GDP的损失量在80年代为3%至4%之间,90年代初为4%,1997年的GDP损失量就占4%以上,1998年为6.5%。 我们知道资本的闲置会造成GDP的损失,劳动力的闲置更是如此。 我主张政府的目标是扩大就业,溶解失业,企业要加快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因此,扩大内需要考虑五个优先: 一是就业优先,就是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为什么这么讲呢?1997年1300万至1500万的失业人员还不包括乡镇企业这几年亏损下来的人员,还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997年经济增长率7.8%, 实际创造新增就业岗位350万个,是原预计数的一半,就业增长率只有0.5%,是建国以来最低点,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那么到底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呢?还是以就业增长为主要目标?我的观点是以就业增长为首要目标,因为经济增长是为了创造就业,而我们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压力的问题, 这是我们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的劳动人口资源中15岁—64岁的人数占世界总量的26.3%,我们人口占世界人口21.3%,年龄结构呈年轻型。而我们的资本资源每年占全世界投资额总量的3.4%。以不到4%的资本,来创造解决1/4人口的就业岗位, 所以必须以就业为中心。如果“十五”计划还是投资计划就是失败的计划,因为“八五”计划已经证明就业增长是低的,九五计划也不会高,十五计划还不创造就业岗位,投资再多的项目也不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是如何解决就业的一个基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