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我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摆脱了长期以来以增加短线产品为结构调整目标的“短缺经济”结构,“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到1997年底,98%以上的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平衡或过剩,经济增长缺乏新的热点,经济增长乏力。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内需求增长不够强劲的情况下,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变更替,选择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保证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一、经济增长点的特征及选择标准 所谓经济增长点,是指需求潜力大、增长速度快、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部门。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在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其整体经济增长(GDP )中,都有一些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增长点,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力度,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也可以说,任何国家的经济,如果没有一批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1.经济增长点的特征 经济增长点之所以能成为带动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或主导产品,在于其本身具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特征:(1 )产业需求的收入弹性高,即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将把更多的收入花在这种产品上,使其具有较高的增长能力和增长条件,并能在相当时期保持持续增长;(2)在整体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从而能较大程度的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3)产业的关联链条长,产业生产率的滚动效应强。 即有较强的扩散能力,能带动或促进其他相关部门、地区或市场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 2.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发展那些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和产品,使它们逐步形成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成长链”。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选择经济增长点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有较强的实际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增长形态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换,市场需求的拉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必须有市场需求支持,如果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难以实现,就不可能有高增长或持续高增长;(2)有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的潜在的供给能力。 在市场需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水平就取决于潜在的供给能力。这种潜在的供给能力,或者是来源于迅速提高原有供给能力的潜力,或者是能较快地增加新的供给能力,使之迅速对市场需求规模扩大作出有效反应; (3)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成长性。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条件,而经济的增长最终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要伴随着技术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才能保持持续增长;(4)有较强的经济渗透力和带动效应。 用系数观点和投入产出结构的理论看,各产业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机体,每一产业不仅要为其他产业提供投入,同时也要接受其它产业的投入,这种相互关系称为行业关联度。作为经济增长点的部门或行业,除了本身有较高的增长能力和成长性外,还必须对其他经济领域有较强的影响能力,有较强的行业关联度,在一系列的产业部门中形成生产率的滚动效应。 3.寻找我国经济增长点的途径 经济增长点是随经济成长阶段和产业结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经济增长点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消费水平、需求与供给水平及能力不同,决定了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空间。例如,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轻纺产业、重化工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撑产业的转换;美国在60年代—70年代,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并称为美国战后经济的三大支柱。而现在,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又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百业待兴、生产力迅速释放、突破“短缺”的过程中,出现过多个产业部门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持因素。80年代,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使农业快速增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80年代出现的日用消费需求扩张、家电轻纺产业成为消费热点带动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等。进入90年代,我国经济主要依赖三大增长点:即非国有经济、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但经营规模小、资源的浪费型使用以及技术、管理和体制上的缺陷已成为非国有经济继续发展的制约,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这些方面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已经弱化,应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实力的积累,我国经济已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供给能力的短缺,而是市场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我国新经济增长点应从扩大需求方面入手。 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如今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国际形势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人民币汇率坚挺,自1998年8月开始出口总额连月下降,其中10月份降幅达到17.2%,全年出口仅增加0.5%,短期内净出口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在投资需求方面,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工业部门的资产和生产能力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甚至不少行业已出现供给过剩。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表明,全国94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上的只有59种,占62.7%。大多数的轻纺、机电(包括家电)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以下,至今开工率仍在下滑。存量资产已经相当庞大,工业项目的投资趋于疲软。1998年为了扩大内需,政府投资几千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幅度达20%,但国家长期大幅度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投资方向上要进行慎重的选择,应在扩大投资需求和避免生产能力过剩之间选择合理的结合点,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消费需求方面,在我国GDP中,消费需求占60%左右, 消费增长对于整体经济的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目前出现了消费品的“买方市场”,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仅仅解决或正在解决生活的温饱问题,我国消费品市场仍然是一个远不成熟的市场。长期来看,消费的持续增长仍然是拉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提高居民消费档次、质量和方便程度,加速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领域将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