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教授邹农俭日前指出,经济要发展,农民必须进城。他认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难以支撑起当代经济的增长,必须加以调整,走城镇化之路。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遇到了严重障碍。他指出,近些年,尽管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在城镇有了工作,但并不完全在城镇生活、消费,这部分人的劳动方式城镇化了,但生活方式并未有多大改变,城市还没有从制度上接纳进城的“农民工”,致使这部分人有很大的临时观念,难以进行正常的投资、消费;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将进城和进镇工作的“农村人口”覆盖起来,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不稳定感,为消费预期制造了不确定性。他指出,经济结构的变革从来就是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开辟道路、准备物质基础的;社会结构的调整则能推动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改善。而没有社会结构支撑的经济结构变革很难深化,很难持久化。我国目前城镇化程度与工业化水平严重脱节阻碍了消费进程。 【主持者言】 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走“城市化”道路,现如今可以说已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所谓的“城市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要让农民进城变为“市民”。但如何让农民进城呢?应该指出,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决不能象三峡移民那样走政府“计划动迁”之路。政府真正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这里,阻碍城市化的最大的障碍就是中国现行的户籍管制制度,只要这个制度存在一天,中国的“城市化”就只能停留在蓝图上。其实,我们应该懂得,迁徙自由正是人的生存权亦即人权的一部分。从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而言,我们根本没有权利阻止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而且,即使你放开让农民进城,也不会出现一夜之间农民们浩浩荡荡向城市搬迁的“骇人”景象。凡事自有规律在起作用。城市管理部门对农民进城的担忧和管制,一方面是出于城市人的偏见,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者的一种“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