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日前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所作的书面讲话宣布:针对当前我国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权衡利弊,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李岚清说,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事关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澳门回归创造更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中央决策精神落实到实处。特别是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调整支出结构,为落实各项财政政策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他说,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任务完成是比较好的。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财政收入任务至关重要。下半年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都必须有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财政增收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做好收入组织工作。 【主持者言】 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这是中央就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鉴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自去年开始实施的财政扩张政策,有必要继续实施下去。这些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又一次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大幅度地下滑,物价水平连续21个月下降,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等等。经济学家们认为,这是前一阶段财政扩张政策由于缺乏后劲支持,造成效力逐渐递减的原因。以我们的理解,如同对一个病人施行急救,打了一枚强心剂,发现药效还不够,还得再打一枚。因此,他们主张下半年要继续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其中有的专家(如樊纲)甚至认为用财政扩张的办法治理通货紧缩可能需要二到三年的时间,因为当初治理通货膨胀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在,李岚清副总理代表中央宣布了上述决策,应该说是顺理成章,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我们注意到,李副总理在宣布“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的前一句,还有“党中央、国务院权衡利弊”这一句。这表明,高层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连续使用财政扩张政策,虽然是形势所迫不能不做之事,但亦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它固然能够起到拉动经济回升、保持相当的经济增长率的正面效应,但也有其它一些能为人们料想得到或者现在还未必就已经被人们料想到的负面效应,具体地分析起来,可能需要长篇大论,简单地说,财政扩张政策,实质上就是一种政府在市场进程中特殊的干预行为,在内需不振、消费疲软的情况下,企图以政府的大量投资来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如此庞大的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来市场形势的影响,难免都会有许多副作用,例如投资的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浪费,导致优胜劣汰等市场规则的暂时失灵等等。而对目前的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来说,最长远的影响可能就是延缓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从而使“双轨制”现象延长它的生命期,降低了社会生产的总效率。因为财政扩张政策最大的和最直接的受惠者肯定是国有企业,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如果不这么做,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可能会导致增长率的进一步下降,社会生产和消费的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的进一步增加,那时,也未必能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因为改革决策者将可能因为担心社会陷入动荡而“投鼠忌器”,从而为了维护“安定团结”而不得不推迟实施进一步的市场化,甚至可能会不得不有所“退步”,如此同样也会甚至会更严重地降低了社会生产的总效率。因此,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因此,李副总理才“实话实说”地使用了“权衡利弊”这一词语。因此,我们应该理解高层做出这一决策的良苦用心,并支持这一决策。 而“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力度”,首要的问题就是政府要拿出钱来。政府手里没有钱,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李副总理特别地强调了“财力保证”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与此同时,我们听到了上半年国家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