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普遍采取的一个运作方法,就是选择一部分国有企业出售。许多地方政府争相推销自己选定的国有企业,已成为企业改革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但实际上,国有企业实现卖出是相当困难的。不仅成交率不高,卖价不断走低,而且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企业的零价格出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卖国有企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市场卖点太低,大量低质企业的待售和抛售,导致了供求关系的严重扭曲 国有企业的出售,我们实际上选择了一个很低的卖点,即力求把那些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债务缠身且市场前景又不看好的国有企业卖出去。这种销售行为带有太多的卖方主观意愿,同买方的种种可能性情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很难达到卖方所寄予厚望的销售收益预期。 首先,买卖双方在出售企业的价值评估上差距甚大。出售方对企业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评估,常常是以企业的帐面价值和一般会计规则为计算基础的。这样的计算评估方法,即使是对严重亏损企业和濒临破产企业来说,也仍然可以把厂房、设备、工业产权、原材料等资产核算出一个不菲的卖价来,然而对一些具有现代贸易观念的企业买家来说,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实际市场价值,或者说是企业的市场赢利能力,这种市场赢利能力的高低,才是其评价企业价值和决定出售价格水平的第一位因素。而现在我们希望出手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市场赢利能力很低,还有很多根本就不具有市场赢利能力,甚至是负赢利。因此当卖方以企业帐面价值和一般会计规则为基础谈判企业卖价,并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的时候,买方却往往以市场贬值商品的眼光来看待出售的企业和谈判价格。 其次,低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出售,本来就面临买方稀缺的矛盾。当许多地方争相大量抛售此类“产品”的时候,自然会更加加剧供求关系的失衡与扭曲。这种情况,很有点类似顾客对厂商积压产品和过季产品的买卖。这时候出现的买卖行为,是不同于市场常规情况的,这时买者的需求愿望比较平淡,购买选择特别挑剔,成交结果往往要取决于顾客对压价程度的心理满足程度。卖者则只求保本微利,甚至只是单纯为了减少仓储成本或其它无效支出的费用,基本上没有多少价格谈判能力。对卖方来讲,最终成交的结果常常要取决于对买方压价的容忍程度。在卖方急于大量抛售国企和很少有买方愿意大量接手的时候,最后实现的企业售出价格,很可能要低于其实际价值水平。由此可见,即使是纯粹考虑买卖行为,国有企业的卖点过低也是不划算的。 二、调整国有企业的市场卖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出售一批质量优良的国有企业,可以在资产重组的许多方面得到实惠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在新的发展格局和改革环境下,国有经济应如何有效进行战略性收缩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现实生活教育了我们,国有经济如果继续在如此广阔的产业领域和市场活动的话,不但会由于国有企业管理的种种困难而影响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率水准,而且对这个庞大摊子不得不长期大量追加投入的情况下,必然大量分散国家基础部门发展与改革所必需的资源与财力,从而严重影响公有经济的“控制力”。同时,理论认识方面的进步也表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功能在直接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是开办和管理国有企业)逐步弱化,而在政府调控功能和法律监控功能方面逐步强化,这正是市场经济摆脱计划体制惯性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对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及其战略性改组的上述理解能够得到认同,那么出售国有企业的运作方法就应有所改变。基本思路应当是:认真研究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市场定位与发展定位,政府逐步从大量直接参与资源配置的活动中解脱出来。为了集中资源加强国有经济在国家基础部门和政府选定的主导产业领域的发展,可以考虑提高国有企业的卖点,在市场竞争部门有计划、有选择地出售一批质量优良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这样做毫不损失国有经济的资本价值总量,还可以在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资产重组许多方面得到实惠。 第一,有计划、有选择地出售一部分品质优良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大大活跃目前有价无市和交易清淡的企业资产市场,把市场化的资产重组活动进一步搅动起来,在此大量的买卖活动中,优质企业的出售还可能适当搭配一些非优质企业。好坏搭配结果,后者可能更容易出手。 第二,在市场竞争部门有计划、有选择地出售一批质量优良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中,可以扭转不正常的买方市场格局,进而在提高市场交易水平中获益。如前所述,大量抛售质量低劣的国有企业并希望得到公平的市场回报,基本上是卖方的一厢情愿。但如果出售的优质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卖方市场将会出现,甚至可能出现竞争性购买的局面,这时买方的价格谈判能力大为增强,最后市场成交价格也必定对卖方更为有利。 第三,国有企业卖点的调整,还有利于改变买方主体结构,提高买方质量层次。当出售质量低劣的企业时,很难吸引高层次的买主,这样出售企业的结果,不但卖方在卖价方面处于被动,而且难以保证那些质量层次不高的买主能够把买到手的企业真正救活。当国有企业的卖点调整之后,必定会吸引大批真正有实力的买主进入市场,特别是吸引国内外那些既有财力又有管理水平的大企业、大公司参与竞买。此举不但可能得到更多的卖价实惠,而且还可以借此引进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