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1997年我国 GDP增长比重中,消费占58%,远高于投资所占比重的20%。正因如此,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刺激消费需求,解决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然而,效果不佳,居民消费需求依然低迷不足,市场依旧萎靡不振。究其原因,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多重约束。分析约束因素,研究和寻找有效的化解对策,乃是扩大内需、激活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约束因素分析 现实状况表明,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且错综复杂,根据其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程度,可归纳为表层和深层约束共五大方面。 1.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表层约束因素 第一,市场约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供求结构约束。 目前我国供求结构不衔接,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多方面约束了消费需求增长:一是供求总体结构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发生了由短缺到持平到相对过剩的逆转,买方市场正逐渐形成。据国内贸易局对600多种重要商品监测表明,除一种商品外, 其它商品都属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由于消费热点多元化、分散化、浅淡化,难以形成排浪式消费,从而导致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进一步强化。这种市场格局,消除了消费者有钱买不到东西的顾虑,助长了储蓄倾向,使得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弱化。二是供求商品结构不匹配。目前消费品因品种不对路、质量不过关而滞销积压的现象十分严重。有资料表明,滞销积压的商品多数是技术落后、款式陈旧的产品,而消费者需要的名优新特好商品(如款式新颖、档次较高的消费品)却得不到满足,仍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商品品种已逾150 万种,而国产的只有50万种。正是由于消费品生产供求结构不合理,品种款式单调,档次偏低,难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使得大量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无法实现。三是供求价格结构不对称。一些商品的供应价格与消费者认可的功能价格差距较大,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尤其是一些有望作为启动消费市场的消费热点的商品如住宅、汽车等,其价格超过消费者普遍可接受价位的1倍以上,导致期望中的消费热点无法形成, 消费市场启动乏力。(2)流通渠道约束。流通渠道不畅, 在相当大程度上阻碍了购买能力的实现。一是地区间流通渠道衔接不够,影响了消费品的跨地区流动,一些消费品在一地滞销积压,在另一地却紧俏缺货的现象经常发生。二是城乡间流通渠道布局不合理,过分偏重于发展城市商业,而忽略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城市大中型商场过度膨胀、商战频频,而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其消费欲望却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城市流通渠道存在严重缺陷:盲目发展的大中型商场千店一面,缺乏经营特色、服务特色;即便是这些年引进发展起来的超级市场,也正陷于经营品种相似、同业竞争激烈的境地。(3)市场秩序约束。 一些地方消费品市场流通秩序不理想:食品、服装等市场的假冒伪劣在一些地方由来已久;家电、家俱等中高档商品的假冒伪劣时有所闻;随着住宅市场的启动,这一市场中的诈骗、欺瞒及宰客现象又成为消费者新的投诉热点。消费品流通市场秩序混乱,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至使消费者花钱买罪受,不少消费者对此心有余悸,即“有钱不想买”、“有钱不敢买”,从而阻滞了消费行为的实现。 第二,消费环境约束。(1)消费的配套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一些地方特别是许多农村地区供电供水等问题尚未解决,电视、广播信号尚未有效覆盖,直接影响了家用电器的消费。按收入水平、购买能力和消费升级的规律分析,近几年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已进入家电普及阶段,在农村应当很快形成新一轮家电消费热,但迄今为止这种消费并未出现。目前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普及率仅为16.2%,电冰箱仅为5.15%,与城镇居民家庭80%以上的普及率相差很远。二是城市道路建设落后造成交通拥挤,停车场建设很少列入规划造成停车泊位紧缺。(2 )消费服务不到位。随着消费品技术含量、复杂程度的提高,一些商品的消费离不开商家、厂家的售后及配套服务,如一些家电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高档衣物的洗涤保管、住宅的物业管理等。在一些商家和厂家已将消费服务质量作为竞争手段的同时,许多商家、厂家对此却仍视而不见,导致许多消费者买商品变成了买负担,一些地方消费者购房后对物业管理投诉不断就很能说明问题。(3)消费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 告别了短缺经济,政府已开始调整限制消费的政策,但范围、幅度还很有限,且不够稳定和明确,一些做法仍有意无意带有限制消费的痕迹,如汽车、住宅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税费过高,价格居高不下,就直接阻碍了这两类商品需求的扩大;一些地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商品的进入设置了种种障碍;消费信贷已经启动,但条件较为苛刻,手续较为烦琐,使许多消费者不敢问津。 2.抑制消费需求扩张的深层因素 第一,消费者收入预期约束。收入是形成消费者支付能力的根本来源,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大小,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快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低收入政策,消费需求主要靠消费者自己购买力积蓄,因此收入预期对现期消费的影响非常明显。前几年多数消费者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人们的收入预期普遍比较悲观。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不少企业职工收入减少,有的甚至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因此,对预期收入人们并不乐观。二是通货紧缩加剧了隐性失业显性化,社会上已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下岗失业群体。下岗失业对许多人来说已是一种随时可能降临的现实威胁,这就意味着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收入降低的概率增大;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多,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利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三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1996—1997年,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1998年人均收入即使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率也仅为4%。 农村政策性因素增收作用已基本释放出来,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收入波动甚至下降的可能性增加。悲观的收入预期强化了中国人传统的节俭意识,提高了储蓄倾向,节制了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