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从去年底至今,经济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观点不一。由于人们作出判断的根据皆出自统计部门的数字,但结论却不相同,更由于中国经济是否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事关国家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因此这一话题颇为引人注目。 关于通货紧缩的三种观点 概括起来说,理论界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还不存在通货紧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祖尧认为,断言“中国当前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是缺少根据的。导致目前经济增幅下滑、物价指数持续下降的原因、背景具有特殊的历史性。不具体分析我国的实际,简单地照搬周期理论、通货理论,是不可能作出切合实际的结论的。银行界的一位专家也认为:出现通货紧缩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是物价连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连续下降,第二是经济萧条,表现为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是不完全存在的。他认为中国现在还不存在通货紧缩。 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严重通货紧缩时期”。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中心胡鞍钢认为,中国在1997年就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到1998年底除部分服务项目价格之外,几乎所有的物价指数不仅持续下跌,而且变为负增长,不仅全国各类物价指数负增长,而且全国各省区和城市也普遍出现负增长。这表明,中国已出现了全面性的、严重的通货紧缩,并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敌。 第三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货紧缩迹象论”,需要“防止通货紧缩的出现”。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一位副主任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的一些迹象,他说,物价从1997年底开始至今连续17个月下降。这么长的时间物价连续下降,不能不说是通货紧缩;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通货紧缩”;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是否出现通货紧缩持谨慎态度,但他认为目前中国“要防止通货紧缩的出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易钢在1997年底也提出“应防止通货紧缩的危险。” 对通货紧缩的不同理解 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2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时期,先后发生了4 次高通胀率,中国政府在与高通胀反复较量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首次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出人意料的是,刚刚形成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在一两年之后出现“增长下降”的状态。“通货紧缩”之说,即出现在这种背景之下。这种判断近来在国际上也有流行,英国《经济学家》最近就说,虽然作为一个老牌敌人——通货膨胀似乎受到遏制,但是一个新的、可能是更加危险的敌人正在蓄势待发,它就是通货紧缩。 为什么人们对中国是否出现通货紧缩会有不同的看法?倾听各方意见之后发现,首先在于人们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是“三个特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司王煜和高材林认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持续下跌,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通货紧缩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物价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三是经济全面衰退,GDP负增长或大幅度下滑。 第二种意见是“两个特征一个伴随”。易纲认为,现在有一种观点忽略了货币这个重要因素。他认为,一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跌;二是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通货紧缩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他以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少导致物价持续下降。从物价方面说,这5年之内物价每年平均下降6%,即以1929年为100,到1933年已经变为70;从货币供应量来说,1929年为100,到1933年已经变为73。 第三种意见是“一个定义”。胡鞍钢认为,通货紧缩只有一个定义,而不是几个定义,它与通货膨胀的定义正好相反,是指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普遍不断下降。这里所讲的“货物与服务”,不是指各种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而是指经济组织生产和销售给别人的有形和无形商品;“货币价格”是指单位商品的货币量,为了对比,可以设想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物物交换的价格。无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是指相对价格的变动,是指绝对价格,即货币价格的变动;“不断下降”并不意味着价格水平就一定“低”。 据统计1997 年中国的货币价格是1978年的3.8倍;“普遍地”,是指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下降, 而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行业的价格水平下降,如计算机、电子表的价格不断下跌,不能看作是通货紧缩。 前不久出版的《经济学家》说,“通货紧缩”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商品和服务的普遍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它不能同某个经济部门价格的下降或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常被视为非通货膨胀)的现象混同。因此,商品价格下降本身并不构成通货紧缩,它们只是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使得生产国的实际收入减少,进口国的实际收入增加。同样,制造业商品价格下降如果被服务业价格的上涨所抵消也不构成通货紧缩。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持“中国已经出现通货紧缩”判断者认为。按照《经济学家》所定义的通货膨胀率低于1%被视为通货紧缩现象,1997 年我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为0.8%,已低于1%,而且于同年10月份出现负增长。1998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由1997年的2.8%,降为1998年的-0.8%。 其中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两年积累下降了12个百分点,农民生产等量的农产品而货币收入则下降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