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先后发生了4 次高通胀率,我们在与高通胀反复较量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首次实现宏观经济“软着陆”。出人意料的是,刚刚形成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在一、二年之后迅速变为“增长下降、通货紧缩”的状态。这不仅是中国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新现象,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所指出,虽然作为一个老牌敌人——通货膨胀似乎受到遏制,但是一个新的、可能是更加危险的敌人正在蓄势待发,它就是通货紧缩。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是什么?中国通货紧缩的特点和后果是什么?造成通货紧缩的国内因素是什么?针对这一日趋明显的通货紧缩,今后应当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和相关政策?对此作者将逐一做简要分析。 一、中国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普遍不断上升。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定义正好相反,是指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的普遍不断下降。这里所讲的“货物与服务”,不是指各种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而是指经济组织和生产销售给别人的有形和无形商品;“货币价格”是指单位商品的货币量,为了对比,可以设想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物物交换的价格。通货膨胀不是指相对价格的变动,是指绝对价格,即货币价格的变动;“不断下降”并不意味着价格水平就一定“低”。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货币价格是1978年时的3.8倍;“普遍地”, 是指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下降,而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行业的价格水平下降,如计算机、电子表的价格不断下跌,不能看作是通货紧缩。 从1997年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已日趋明显。英国《经济学家》指出,世界在经历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首次进入一个全球性的通货紧缩时期。这是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出现大量生产能力过剩、需求锐减,导致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根据世界银行按主要商品名义美元价格统计,非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增长率由1997年2.2%变为1998年的-15.7%,其中农产品价格增长率由2.6%变为-16.5%,金属和矿产品由1.2%变为-15.4%;能源产品由-6.9%进一步下降为-28.5 %累积下降26 个百分点; 制成品出口产品1997年为-5.1%,1998年为-3.8%,累积下降了8.7个百分点(见表1)。英国《经济学家》公布,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商品价格指数下降了30%。国际市场原油价格1997年为每桶20美元左右,现已降至每桶10美元。全球通货紧缩从外部环境使1997年开始出现的持续的国内通货紧缩“雪上加霜”,许多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大低于国内价格,从进口方面看相对成本大幅度降低,但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国内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工业以及农业部门产品增长并促进其价格水平下降,同时影响这些部门初级产品出口的增长。 二、中国已经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危害极大的通货紧缩。 中国是否已经出现通货紧缩?在一年前也许还会有争论,但现在没有人否认了。中国的通货紧缩属于何种类型,却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出现的是轻度的通货紧缩。我认为,实际上中国在迅速控制高通胀之后在1997年就进入通货紧缩时期,而且日趋明显,负面影响愈来愈大,已成为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的“大敌”。据《经济学家》长期研究,一般各国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没有考虑产量质量的提高和性能的扩大等因素,在计算通货膨胀率时被高估了一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1%以内的话, 实际上这个国家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或价格下跌的趋势。1997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即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为0.8%已低于1%,而且于同年10月份出现负增长,1998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由1997年的2.8%,降为-0.8%。从国际比较看,实际上中国、香港、 新加坡和日本(1998年7月—9 月消费价格指数加权平均值上涨率为-0.2%)已经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入通货紧缩阶段。 通货紧缩不是个别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不断下降,而是各种价格“普遍”性地下降。第一,农产品收购价格剧烈下降幅度最大,农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1997年这一价格增长率为-4.5%,1998年又进一步下降为-8.0%,两年累计下降12.2个百分点,这等于农民生产等量的农产品而货币收入则下降了12%。改革以来,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是持续上涨,只有1990年和1991年分别下降为-2.6%和-2.0%,累计下降4.5 个百分点,从1978年—1996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累积上升550.1%, 这就是说,农民生产等量的农产品货币收入是1978年的5.5倍,而1997 年和1998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下降是改革以来少见的。所以说通货紧缩首先是广大农民的头号“大敌”,“增产减收”吃掉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工业生产者成为最主要的受害者。1997年这一价格增长率为-0.3%,1998年为-4.1%,两年累计下降4.4个百分点(见表2)。工业产品价格下降,直接导致工业产量下降,恶化了企业外部环境,被迫减产、限产,为了削减生产成本而裁减工人,造成下岗人员增加。市场供过于求会引发价格大战,各个厂商为了保住已有市场,或占有别人市场,不惜成本和亏损竞相削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此外,库存增加,1998年产品库存大约6094亿元,占GDP的7.7%,占工业附加值18.2%,占工业销售收入9.6%, 说明无效的工业制成品库存在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