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扶植中小企业的方针,要有更深刻的认识 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方针最先是在1998年4月讨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出路的时候提出的,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现在是一个世界潮流。这一潮流的兴起,有深刻的根源。应当说,“大才有优势、”“大就是效率”是一个基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观念。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由于有了以蒸气机做为动力源,新兴的工业企业竞相扩大规模,以规模大取胜成为赢得竞争的不二法门。这种竞争战略到本世纪初进入极盛时期,产生了所谓“福特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正象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说“集中化”,“大型化”和“好大狂”乃是“第二次浪潮”(工业化浪潮)的基本理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大工厂”、计划经济等设想也都是以此为依据的。 在本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即电能的广泛应用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电作为动力的应用,使动能不需要集中供应。二战后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企业规模大不一定具有优势变得日益明显,例如在服务业中,小企业在进行面对面服务时就比大企业更有优势。所以麦当劳采取特许经营制,每个门面都是一家独立的小企业。特别是随着最近十几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小企业的优势也就更加突出。当机器设备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时,企业规模庞大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当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才是决定效率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时,小企业往往较之大企业有更大的优越性。由于小企业与每个个人的利益更为紧密和直接,它们更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以上原因,二战以后人们越来越强调小企业的作用。1973年出版了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标志着社会观念的改变。最近20年,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扶植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看小企业的状况如何。不过在我们的国家,许多人一直停留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观念上。 解放以后,我们把眼睛盯在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上。加之中小企业往往不适合用国有国营的方式经营,而按照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国有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要扭转这种观念就更加不容易了。同时,我们还用这种观点看待西方产业的发展。例如谈美国的电子工业时,想到的就只是Intel、IBM。其实,第一这些大企业也是从小的演化来的;第二这些大企业能维持繁荣是靠了千千万万个具有很高创造力的小企业的支持。大企业往往通过收购小企业的发明创造,集成到自己的系统中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上面这些分析,可以从美国、台湾和我国改革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到印证。 9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8年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很好。从根本上说,这是从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放开管制,强化竞争,提高了整个经济活力的结果。从80年代初期起,里根政府解除了对农业、航空、电信等行业的行政管制。管制解除后,大企业就失去了垄断地位,大量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提高了竞争度。于是,有关行业的成本降低,服务改善,新产品大量涌现。九十年代初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带头行业是电子。下个世纪的新兴产业可能是生物工程,现在已经呼之欲出。在美国的城镇里有很多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小公司,由几十个人、最多一百个人组成。技术人员参股,他们的干劲十足,争分夺秒地干。其中一部分在竞争中失败,另一部分取得成功。后者或把自己的发明卖给大公司,或者自己发展成大公司。这是支持美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看台湾。最近我去过一次台湾。台湾经济在这次东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比较大的抗冲击能力,靠的是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素质和活力。台湾的金融系统也是有问题的,80年代后期的“金钱游戏”影响始终没有得到消除。最近已连续发生6个与当局或“党产”有关企业“跳票”(发生支付困难)的事件。不过,他们的电子工业由于依靠具有活力的中小企业,近几年的确实现了技术升级。并且已经超过了韩国,仅次于美日,升入世界第三位。许多电脑部件,如主机板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为60-70%。世界各主要品牌都由台湾厂商为它们做OEM,台湾称之为“代工”。总之,台湾经济的活力,靠的是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 再看我们,我们面临企业亏损,职工下岗等问题。但到中小企业发达的地方,如浙江的中南部直到福建,那里就没有这些问题。原来的印象是小企业就是假货,如皮鞋穿几天就坏。7月份我在浙江跑了1000多公里作调查研究,与地方和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交谈,完全改变了我的老观念。在浙江,前几年还有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的人,现在成了十几亿、二十亿销售收入企业的老板,把企业管得很不错。如果北京有这样的机制,加上雄厚的技术力量,建立中国的“硅谷”是完全能做到的。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着力点是什么?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技术与制度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技术是本原性的,起主动作用的,而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则是适应生产力和技术发展而变化的因变量。这就是说,首先是生产技术发生变化。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要求生产关系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例如对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关系的解释就是这样:先有产业革命,后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根据这种观点,在讨论技术进步问题时,就容易产生就技术谈技术的倾向:增加投资,加强研究,改善引进工作等等。二战后关于近代技发展史的研究证明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产业革命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核心技术如蒸气机等是早就存在的,只是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经济条件而不可能得到工业应用的推广。产业革命之所以能在18世纪发生,是因为中世纪来形成的制度安排给它准备了条件。以研究技术发展史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森伯格写了许多书。其中一本有中文译本,名叫《西方是怎样富起来的》。书中指出,近代技术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增长体制作为基础,这个增长体制是在中世纪中后期逐渐形成起来的,譬如复式簿记是13世纪发明的,公司制度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等等。如果想要促进技术进步,最有效的办法并不是自己出马调配力量,确定重点课题,指导研究工作和安排生产运用,而是建立良好的制度,采取正确的政策,改善自己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