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日前发表题为《准备竞争》的署名评论。评论一开始回述了三月份以来中国在保险、金融、商业、电信等领域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开放举措以及4月朱总理访美签署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和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前景。评论说:“是到了我们做出竞争总动员的时候了”。首先,以往在垄断保护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注重规模与速度的观念造就出的“泥足巨人”,要认真审视自己究竟有哪一点足以与真正强大的跨国公司抗衡,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何在。其次,靠政府扶持的弱质产业,应该有一种紧迫感,不要在将来因竞争力退化而难以在竞争中立足。最后,我们其它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应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须知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以往异质商品的互补型贸易将被同质商品的占领型竞争所取代,如果我们仍继续过去传统的做法,以低技术、低附加值、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去应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即便不能说注定要失败,也肯定会越来越陷入被动。评论说,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与外商近身“肉搏”的一天终将会到来,我们早该未雨绸缪。好在现在着手还为时不晚,好在一切还来得及。中国企业,勇敢地准备迎接竞争吧。 【主持者言】 喊了十几年“狼来了”,如今,“狼”终于真的要来了:中国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用朱总理的话说,差不多是99%的事了。然而,这究竟对中国的企业、行业意味着什么,事情将会有哪些变化,尤其是在哪些领域会扩大对外资的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对这些领域内的中国企业会有哪些影响,以及相关国家将对我们如何开放,中国企业又有哪些开拓市场的机会,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甚了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事是否属于“高度机密”?把这些事早一点详尽地预先告之广大的企业和民众,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果是有利的话,为什么有关部门如此地“守口如瓶”?甚至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作为“第一枪”打响之后,我们仍然见不到这个协议的具体内容?更不要说在尚未签署的有关其它行业的那些协议草案。当然,谈判还在进行之中,一切尚未最后确定,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无法做些事先的宣传和准备工作了。让企业和民众早知道一天,我们就可以多一天思考的时间,多一天准备的时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信息,现在对于我们是何其宝贵啊。眼看着1999年一天一天地过去,然而我们手头的信息却还是那样寥寥无几。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签署之后,总算在报章上看到几篇分析文章,但拜读之后,感到这些分析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甚至于让人怀疑作者可能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协议的具体内容,于是只能说一些谁都似乎能说的空话。作为信息分析工作者,我们对这种现状既感到着急,也感到惭愧,因为在加入WTO问题上我们面对读者拿不出来什么象样的“信息”,当然首先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什么象样的“信息”。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对自己进行“封锁”呢?或许,是有关部门根本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本期我们选载了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信息立法”的建议内容,他提出政府部门对社会要实行“信息共享”的原则(详见下文)。在此,我们愿意再次强烈呼吁,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信息,要赶快透明化、公开化,要有人来管这个事情,不能光顾着谈判、谈判,而把谈判本身的目的——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国内企业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反倒给搁在一边了。上文正确地指出:是到了我们做出竞争总动员的时候了。然而,缺乏信息,情况不明,又如何进行“竞争总动员”呢?事实上,只要把有关信息原原本本地及时公诸于众,只要是真正的企业,它们自己就会算帐,就会分析,就会知道未来几个月后市场将发生哪些变化,就会自觉地对自己实行 “竞争总动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