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之六:产业化。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教育视为纯消费部门,忽视了教育的产业地位和它在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产业化特征将日益突出。教育产业化趋势集中体现在教育运行方式的变革当中,例如,教育机构(尤其是科技人才密集的名牌大学)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科技型企业的兴起、对学校品牌和收益的主动追求、教育界“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企业家精神”的增强等方面,产业化最终使教育资源走向预算约束的轨道,使教育成本缩减,“投入——产出”结构得到优化,成果和效率得以提高。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规模的扩大、教学活动越来越以产业活动的需要为导向、企业与高校联办的科技园区的兴起、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和知识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达成等等,都是教育产业化趋势的重要标志。 教育产业的发达程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强弱。90年代以来美国实现了战后最持久的经济增长,通胀率和失业率也降到战后的最低水平。它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但美元在世界汇市当中却能维持支柱地位。各国对美国经济充满信心的奥秘,显然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产业和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关。 趋势之七:市场化。同教育产业化密切相联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各国教育部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发达国家在扩大对教育财政支出的同时,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筹措施教育经费、加速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各类教育机构也开始通过向“人才市场”和“科技成果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的对等回报,从而使收支状况大为改观。于是,教育机构业绩的评价尺度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因为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已经开始步入“教育致富”的轨道。 趋势之八:大众化。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大众化(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是以经济高度发达为物质基础的。 随着公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大学中被闲置的教育资源将可能更多地被周边社区的居民所利用。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给教育产业所带来的优势和便利,积极扩充教育资源,提高既有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教育的大众化,更多更好地造就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以及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 发达国家的大学正在逐步演变成为社区的信息资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知识创新与传播中心,并努力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无论他们的年龄、职业是如何不同。第二届克林顿政府宣告要在21世纪向美国青少年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机会,并努力确保美国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日本文部省最近也提出了要在21世纪让1/2以上的青年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新计划。欧盟当前正在积极推行“科技兴国”和“知识致富”战略。欧盟委员会1997年7月发表的《2000 年议程》中明确提出“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1997年底发表的专题报告《走向知识化欧洲》又再次强调要加强欧盟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已成为现实。 知识经济呼唤教育资源的多重利用,鼓励大学成为所在社区的知识资源中心和终身教育的基地,改精英教育为大众化的公共教育,改狭隘的偏科教育为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以便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气氛。知识经济要求它的社会成员都自觉地成为不断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公民,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要求整个社会成为“学习社会”。 大众化是各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将是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虽然发展中国家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有相当差距,但实现职业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是大有潜力的。 趋势之九:竞争普遍化。教育的远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必然使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人员暴露在日益广泛的竞争对手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育主体彼此“替代”的可能性,从而必然带来教育竞争的普遍化。长期以来,教育部门一直是受竞争影响最小的领域。到了21世纪,教育的这种游离于竞争以外的状况将成为历史。竞争的普遍化必然带来教育产业的优胜劣汰和业绩改善,也使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成为必要。正如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部副主任戴维·波尔比姆所说:“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哈佛是美国教育竞争普遍化的见证人,在美国各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哈佛丝毫没有满足于昔日的荣耀,而是居安思危,一直走在改革、创新的最前列,充当着整个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前锋”。 远程教育的出现虽然不能迅速取代学校和教师的功能,但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必然会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所有教育提供者都面临着需求方的比较和挑选,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竞争。未来教育的成功将依赖于严格的选才和出色的教师队伍。哈佛商学院主张这样的信念——“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大学的成败关键同样也取决于人。哈佛在新生选拔和教师聘任上总是坚持严格的“游戏规则”——优胜劣汰、宁缺勿滥。经过激烈竞争而有幸跨入哈佛大门的学生,再接受数年紧张、踏实的专业熏陶,自然在素质上能够“更上一层楼”。哈佛凭借其享誉全球的声望和优厚的待遇而对世界上最杰出的学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业绩平庸者则在哈佛的教师队伍中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正是由于学生入学时的激烈竞争和教师聘任中遵循严格的优胜劣汰原则,哈佛才有了“天才的学生”+“出类拔萃的教授”之人才资源优势。哈佛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反过来又保证了她不断向社会输送杰出人才。人才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在哈佛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