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巩固和开拓农产品市场,保持了农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1997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8亿元,财政收入4.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0元,各类存款余额55亿元。今年1—8月份,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作为寿光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蔬菜生产,尽管面积扩大3万亩,产量增长19%, 但主要蔬菜品种价格比去年同期上升10.8%,总收入达到21亿元,增长18%,始终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强劲势头。 一、培育市场体系,形成多渠道并流,活跃繁荣市场 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与区域性农产品流通不畅有着很大关系。我们认真吸取过去市场发育滞后、菜贱伤农的教训,形成了抓生产必须抓流通,抓流通必须建市场的共识。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采取市财政拿一点,有关部门出一点,受益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2亿元,在市区和乡镇驻地新建、 改建了“一大八小”九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坚持国有、集体、个体、联合体一起上,逐步形成了“五渠通天下”的流通局面。一是充分发挥国有商业、供销社设施全、关系广、销路远、销量大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二是先后建设了西红柿、洋香瓜、韭菜等10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集散中心。三是大力发展乡村蔬菜公司,不仅销售蔬菜,而且为农民提供农药、化肥、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四是积极开发稳固的外埠市场和销售基地,采取代购代销、联购联销、定购包销和建立产销基地等办法,先后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 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蔬菜产销关系。五是以蔬菜运销联合体、个体户为补充,汇成10万流通大军,从而把寿光蔬菜源源不断地运销全国各地。 二、强化龙头带动,延伸销售触角,积极开拓市场 在买方市场形势下,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受到市场流通的牵制日益增强,这就对市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从加快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入手,在市场建设上狠抓了“三个拓展”:一是从农副产品市场抓起,由产地输出型向中转集散型拓展。坚持新建与完善升级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市场的联结、辐射功能。三年来,先后在市区和重点乡镇新建了蔬菜、果品、畜产品等8处专业批发市场,使全市农贸专业市场达到36 处,集贸市场180多处。特别是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经过连年改造建设, 累计投资2亿多元,占地面积达到550亩,年交易蔬菜达23亿公斤,交易额2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被评为全国“十大市场”之一。最近,我们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联合相关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争取三年内完成股票上市工作,集团总资产达到16亿元,年利税2.5亿元, 逐步发展成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容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龙头。二是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由单一产品市场向多元复合市场拓展。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农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相配套,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市场体系。形成了农机、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市场,板材、油毡、建材等工业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科技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寿光不产毛竹,但却拥有江北最大的竹杆竹器市场,年成交额5000万元,不仅满足了当地需要,而且辐射10多个省市。三是立足参与世界竞争,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先后在国内沿海城市和国外设立办事处,兴办海外农场,努力扩大与国内外市场的信息沟通,寿光农产品打入了日本、韩国、美国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的市场。今年,我们又与美国坎派克公司、加拿大华林集团和香港长江公司谈成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合资合作项目,并与俄罗斯海参崴、美国洛杉矶、香港等达成了蔬菜销售协议,进一步增强了寿光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调整农业结构,实施规模经营,主动适应市场 买方市场的出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整个农业发展已进入结构转型的历史新阶段。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专业化、系列化生产,通过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占领市场,已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种竞争手段。近年来,我们从寿光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调节,先后对农业结构作了几次大的调整,逐步发展起了粮食、蔬菜、棉花、果品、畜牧、水产六大主导产业,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达到了5∶5,创出了一批自己的农业名牌产品,初步实现了由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和经济作物并重转变,由大路低效品种向高效作物转变,由传统常规种植向反季节栽培转变,仅利用蔬菜大棚空闲生产越夏菜一项,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全市增收5 亿元。同时,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独具优势的农业专业开发经济带,形成了25万亩大棚菜、10万亩韭菜、18万亩果品、30万亩海淡水养殖、350个围村饲养小区等5大规模种养区。发展了10个专业乡镇、500多个专业村和16 万个专业户,建成了万亩甜瓜、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韭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瓜菜生产基地。种植规模的扩大,不但没有出现过“卖难”的现象,相反,效益越来越高。田马镇、赵庙乡1.2万亩洋香瓜, 依托当地形成的洋香瓜市场,上市品种达20多个,年交易量5000万公斤,远销东北三省及上海、南京、广州等十几个省区,并出口俄罗斯、南韩、日本等国家,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努力领先市场 农产品买方市场的主要特征就是供给过剩,这与农产品品质差、档次低有直接关系,因此,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生产目标必须加快实现由高产向优质的转变。谁的科技含量高,质量好,成本低,谁就能赢得市场,领先市场。近年来,我们围绕市场出项目,依靠科技作文章,加快传统农业向科技化迈进,赢得了市场主动权。一是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科普网络。市里先后成立了10大专业技术培训中心、17处职业学校,乡村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科普学校和科技服务组,并组建了各类科技协会、研究会和科技示范点,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5万人次。目前,全市90%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7万农民拿到了“绿色证书”。 二是健全了种子引进繁育体系。建立了三个良种示范区,先后引进了100多个名优品种, 例如引进的樱桃西红柿,个体小、产量高、品质优,平均每斤10元钱,是普通西红柿价格的10倍,一投放市场就成为抢手货。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全市先后引进开发推广了大量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种养新模式,配套实施了火炬、星火等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项目,取得优秀科技成果169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随着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全市初步建立起以高产高效农业为特征的新型农村产业结构,大棚蔬菜平均亩效益由6000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十几万元。去年以来, 我们又响亮地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实现蔬菜生产“二次革命”的口号,配套健全了检测中心,严格技术管理,争取三年内达到2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现已有20类100多个蔬菜品种, 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