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涌现出一批产值愈亿元、数亿元的经济发达村庄,更有大批产值愈千万元、数千万元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这些村庄被通俗地称作“经济强村”。尽管它们占全国村庄的比重不大,但其成就令人瞩目,影响极其深远,已经作为一种“强村现象”引起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一些学者也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但是,由于目的和视角不同,这些研究大多侧重对强村的感观介绍或针对某一村庄或某一地区的个案剖析,较少涉及强村的成因、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而这些是完整、准确地理解强村现象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论述。 一、强村的主要特点 强村在全国分布十分广泛,但以沿海开放地区及城镇郊区为多。尽管强村的形成时间、形成路径及发展途径各异,不同的区域和环境造就不同类型的强村,但是,强村作为整体在其运行过程中也表现出普遍具有的共性,这些共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由于本文侧重讨论强村的成因及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只择取相关的也是主要的两个方面加以阐述。这两个方面也是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主要标志。 (一)发达的、占居绝对优势地位的集体经济。 初到强村,直接的观感便是经济十分发达。厂房林立,公共设施齐全,街区整齐划一,农业高度机械化。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集体经济的高度发达并在村庄经济中占居绝对优势地位。可以说,发达的集体经济既是“经济强村”这一称号的由来,也是“强村现象”的主要表现。强大的集体经济不仅为社区提供了共同致富的生产手段、较为充分的就业途径以及先进完备的公共设施,还以货币的二次分配形式和较高水平的集体福利和社区保障缩小了个体间的贫富差距。集体企业利润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强村生成的物质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后盾。 (二)以村书记的权威地位为主要特色的社区治理结构。 强村一般设置三套机构,即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组织,分别负责全村的政策制定、村政事务管理和经济发展。从这三套机构的职能看,与一般村庄别无二致。但从其实际运作及结果看,表现出很大的不同。首先,由于强村规模较大,组织实力雄厚,党员较多,基层党组织一般都由党支部升至党委。其次,由于经济较发达,产业门类齐全,村级组织一般设农工商总公司专司社区经济发展事宜。这样便形成了三套社区管理机构,即党委、农工商总公司和村委会。党委是全村的决策机构,在社区经济发展中起导航作用。村委会是村政事务的管理机构,负责民政、治安保卫、民事纠纷、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农工商总公司统管全村的经济发展,领导和监督下属分公司的运营。社区组织的经济运行便是在上述机构的调控下进行的。最后,党委书记一般兼公司总经理(有的还兼村长),集村庄党政经主要权力于一身,具有较高的权威。这种以书记的权威地位为主要特色的社区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增强决策的时效性,降低组织成本,但同时也赋予村书记过高的权力,使其有条件利用自己的权威“代”组织行事,形成强村浓厚的人治色彩。 二、经济强村的成因 经济强村形成因素很复杂,它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两篇文章所能包容。本文也只是就几个主要因素进行阐述,以为人们理解强村的形成过程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 (一)对传统制度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不可否认,20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促使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笔丰富的制度遗产。对这笔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促成一批经济强村的形成。首先,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为新体制下乡、村、组的行政边界奠定了基础。经济改革初期,农村土地大多归生产队,即后来的村民组所有。只是由于村民组区域过小,难以承担对土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职能,土地才升格为村级所有,或保留组级所有,但由村级组织统一管理和使用。强村的区域边界和对土地的管理使用权也藉此形成。可以说,土地归村级所有或由村统一支配,是经济强村生成和发展的前提。强村所发生的一切经济现象,如兴办工业、以工补农、城镇建设等,都是围绕着这块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也正因如此才形成强村所独有的相对独立、同时又相对封闭的环境。其次,尽管公社体制的诸多弊端阻滞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公社体制下的大兵团作战方式在一些地区建成了一批水利工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旱涝无常的农业大国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一些经济强村便是在兴修水利、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科学种田、从而获得农业高产基础上才积聚了集体最初的一点家产,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许多社队在公社体制时期利用微薄的农业积累、利用集体资信所筹集到的资金,建立起一批投入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家庭承包制实施后,这些企业没有被简单地“一脚踢”给个人,集体通过不断建立完善各种责任制而使企业由弱到强、由少到多这是许多经济强村形成的最早的物质基础。我们不妨以众所周知的窦店村为例来概述其经济强村的发展轨迹。在公社体制初期,窦店就开始挖井治水、平整土地,进行科学种田,并适时发展工副业,70年代末,年经济收入已愈百万元。8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非农产业,经济不断得以发展。80年代中期,在全国普遍实行包干到户情况下,窦店一方面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土地和企业集体统一经营,并贯彻落实各种生产责任制,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条件、机遇发展非农产业,率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共同致富之路,为强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2年既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亿元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强村也大多是通过这种途径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