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0日晚,“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式将在辽宁沈阳进行。饶有意味的是,票房收入3500多万的《不见不散》被“投票人”驱逐出局,而票房收入少得可怜的《红娘》却稳坐本届百花奖的“榜眼”,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一个都不能少》反倒还落在其后。最佳女演员刘欣,是《红娘》一片的投资人指定的女主角,一个被《大众电影》誉为“心眼好,爱管闲事”的漂亮女人;而最佳女配角李晓红,美丽又陌生,扮演《银幕恋情》中的女二号引弟,这部以农村放映员生活为题材的片子,在大部分地区尚未上映,不要说观众不识她,连搞电影发行的人士都不知其人。本届百花奖的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古怪蹊跷,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但凡上30岁的国人大都记得80年代电影百花奖评选时的盛况。后来随着电视、VCD的普及,进口大片的冲击, 各种各样的评奖多且滥,国产电影又不甚景气,《大众电影》的发行量年年减少,百花奖的影响也日见式微。可不少电影人对百花奖还是心向往之,志在必得,以至于这两年电影界流行一种“做”百花奖的氛围和行为。圈里的朋友告诉我,前几届的百花奖,已经被人“做过”了,而本世纪的最后一届百花奖,终于让人“做成”了。 一个“做”字,意味深长。联想到不久前曝出的电视金鹰奖的选票作弊一事,未必百花奖——这被电影界老前辈赞誉“有欣赏水平,有艺术眼力,有评判公正”的群众性奖项也要蹈“金鹰”覆辙? 了解事物的历史是判断事物的前提。让我们捡起眼镜,回头看看百花奖的从前—— “百花”曾经纯洁芬芳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为了奖励工农兵方向下的优秀影片,促进电影艺术的百花齐放”,于1961年设立的,由《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百花奖每年一届,通过杂志印发选票,由读者和电影观众投票,产生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男女配角等奖项,代表观众的审美爱好,俗称“群众奖”。 1962年5月22~23日,首届百花奖在北京政协礼堂隆重开场。 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到场与获奖演员联欢,郭沫若为《红色娘子军》中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颁发最佳女演员奖并赠墨宝一幅:“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 1963年5月29日,第2届百花奖依然是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到会祝贺、合影留念。郭沫若又为电影《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颁奖赠诗:“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 1964年,第3届百花奖由于文艺界开展整风运动戛然而止。 之后“文革”10年,万马齐喑百花凋零,《大众电影》也被迫停刊。 1980年,“文革”噩梦远去,《大众电影》复刊,中国影协决定恢复中断17年的百花奖。同时,设立由专家评选的金鸡奖,俗称“专家奖”。 1981年, 重新开场的第3届百花奖受到饥渴多年的观众热烈响应,收到200多万张选票。 《大众电影》记者在评述读者关注百花奖时说,选票像雪片一样飞来,每天能装满1米高的麻袋七八个。 很多观众想投票却苦于买不到《大众电影》杂志;很多单位只有一张选票,但想投票的人上千。如沈阳玻璃厂,有4000职工,只有一张选票,为充分表达工人们的意见,用大红纸把候选影片,候选人名单公诸于众,大家预选、讨论,民主集中半个月,才慎之又慎填好选票寄出。 80年代,百花奖是知名度最高,参与性最强、普及面最广的群众评奖活动,最火时群众投票数以百万计,刊登选票的《大众电影》期发数在80年代初居然达到960万份! 为了能投自己喜爱的电影和演员一票, 凌晨就在报刊门市部前等待买杂志的人头涌涌。 当年的“百花”纯洁透明,芬芳四溢。领导人题词,群众关心,诗人邵燕祥写下“请给我一张选票/我和千百万人一起/行使这一份小小的/但是崇高的权力”的诗句。每一位获奖演员都对投自己一票的观众心怀感激;每一张选票,都凝聚着平头百姓对国产电影的真诚支持,对优秀演员的衷心喜爱。评奖工作人员也生怕辜负群众美意,计票认真、准确,评选规则、过程和结果都在杂志上广而告之。每年的评奖颁奖,都是影界、评论界盛事,观众、读者乐事。 90年代以来,国产电影不景气、电影杂志也不景气,发行锐减。百花奖投票日稀,广泛性、群众性一落千丈;透明度、公信力大不如前。一些获奖心切的人士和制片公司剑走偏锋,买“奖”之风盛行,闹“奖”纠纷不断,以至于—— “做百花奖”见怪不怪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百花奖,其实是先天不足的。当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价值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时,观众队伍分化了,鲜有哪部片子、哪个演员会得到众口一词、上下一致的赞美。观众的投票动机不再是纯粹的喜爱,也搀杂了获奖(读者奖)渴望;演员的获奖冲动更强烈而多向;获奖可以长工资、提职称、当领导、分房子、出国拍戏、增加片酬、提高广告价码……于是,百花奖开始变味儿了。 进入90年代后,百花奖渐渐退出大众文化生活的视野,蜕变为影视圈里人的“名利游戏”。争夺百花奖,收买百花奖的故事多了起来,但大都与观众、大众无关,充其量也就是圈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近年来,“做”百花奖渐成时尚,经常搞点儿小动作,1999年,整的动静大了点儿,才整出本文开头的这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