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到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来,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密不可分。就电影行业的机制改革来说也是如此。电影行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是从党的十四大以后才真正开始的。 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被电影界称为“三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在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企业必须适应党的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四十年来计划经济上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三号文件”规定:根据我国实际,电影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因此,1993年的改革主要是:一、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进口影片仍统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发行);二、电影票价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掌握。 改革之初,拥有了独立发行自己影片权力的制片厂,改变了一对一的格局,收益较过去有明显提高。在当时尽管中影公司的全国垄断经营被打破了,但是各省级公司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独家经营、垄断发行以及发行行业中间环节过多的局面仍然普遍存在。 经过发行影片直接面向地市级公司的“江苏突破”和“山东突破”后,制片厂、中影公司与省级公司在发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尽管如此,不少省级公司被急剧变化的电影市场现实唤醒,与其留恋以往的优势,固守一方的利益,不如认清形势,面对现实,服从于电影产业发展规律,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1994年8月1日,广电部电影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94年348号)。 这个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精神,明确影片(著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边、穷省、区除外)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自己的影片。这一指导思想使得电影全行业所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认可,市场多主体的形成成为可能。 由于我国电影行业的发行放映企业是配套出来的企业,每个企业有自己规定的活动区域,在这个区域每个企业都受到保护,可以舒服的也可以惨淡的活着,你不能去别人的区域,别人也休想来你的领地,因此93年以来的行业机制改革,就是在试图寻找一条削弱这种“部门经济”弊端从而达到减少环节、拓宽渠道的道路。当时,一个地区成立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发行公司对打破独家垄断、形成平等公平竞争市场格局是有利的。这是朝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目标前进了一步。 95年1月1日348号文件正式生效后, 市场因为潜在的竞争主体的出现一度活跃起来。地市电影公司和影院作为企业法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希望直接面对制片厂和中影公司以便影片更直接地与观众见面。这一段时间市场看似动荡,实质是重组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即使在改革之后市场控制得较好、票房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的福建也出现了以福州等几个城市电影公司组成的海峡公司,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与省级公司一搏。几乎是同时,上海出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组建的第二条院线即东方院线;四川、山西等地的第二发行渠道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制片厂看到的曙光很快就暗淡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中影公司和制片厂提供的影片数量尚不足以维持第二条院线的基本生存需要。中影公司是国家赋予进口影片发行权的独家单位,它要追求市场上更大的规模效益和更强有力的对市场的控制才能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中影公司所掌握的这批数量相对较大、票房价值很高的进口影片,成了各地两家公司不惜代价争夺的目标。在新成立的几家公司里有的因没有得到足够数量的影片而夭折,有的是中影或者是制片厂采取两家公司竞价后伤了元气。这种模式没有走通。 当电影行业在过去的体制下并没有多少改变地运营到今天,一些省级公司在面对市场时也感到了力不从心。一方面,对于制片厂和中影公司的影片,因为害怕被地市突破而都要投入资金购买,另一方面地市公司在当地保护下可以只要影片不交片租。省级公司被拖得不堪重负,终于意识到要想发展必须有所放弃。这样,新一轮的两条发行渠道之争在97年又开始出现。不过市场的放开还没有等这些良好的想法具体操作起来,省、市公司的矛盾又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竞争仍然出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恶性局面。 市场放开后无休止的争吵扯皮好像使电影市场陷入了“不改革等死,搞改革找死”的两难困境。长期的内耗使这块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得不到有效的调理,而显得各自为政、零乱无章。反思几家公司的夭折,得出的结论又很悲哀:一条院线的生存至少一年应该有100 部左右的影片,而目前情况下中影公司和制片单位还不能提供足够的片源满足两个发行机构的需求,组建两个发行机构只能让人望洋兴叹。于是刚刚远去的历史又一次重复:谁争夺到了影片发行权谁就赢得了能够生存下去的机会。一些卖片单位或许因当时的竞价得到了利益,但马上无论是买方卖方都尝到了自杀性经营方式带来的苦果。买方投入太大没有实力收回成本继续购片,卖方卖得的高价因买方惨淡经营并没有实际的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