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影片(movie genre)归根到底是电影商品化的产物,是为顺应观众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以娱乐消遣为主导功能的电影系列产品。 纵观世界电影史,类型电影首先出现在电影诞生的法国。魔术师乔治·梅里爱创作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影片《月球旅行记》(1902)。为此,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科幻电影之父”,也成为类型影片的创始人之一。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西部电影的鼻祖导演埃德温·S鲍特也已经开始拍摄在疾速飞驰的列车上激烈的枪战场面了。他导演的《火车大劫案》(1903)至今仍然被认为是西部片开山之作。在此之后,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类型影片的大师和他们所创造的经典性作品:大卫·格里菲斯“用光书写出来的一部历史巨著”——战争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托德·布朗宁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时期执导了恐怖影片《吸血鬼》(1931);紧随其后的是费利克斯·E·菲斯特创作的早期灾难片《洪水》(1933);以及喜剧巨匠卓别林所创造的系列喜剧电影和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导演的一批盖世惊险影片……除了科幻电影之外所有的类型电影几乎都是诞生在电影商业化最彻底的美国。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商业化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是孕育类型电影的温床。 中国类型电影的划分 类型影片的划分是一个电影美学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电影史学问题。在此,我们并不想仅仅根据影片的表现题材来确定作品的类型归属,而是在参照影片表现题材的基础上,根据影片所选择的叙事方式——即作者是否借用了类型影片的经典叙事模式来划分影片的类型归属。 这是因为对于相同表现题材,由于处理的方式不同,完全可以产生非类型化的影片。另外,任何影片创作的过程都是感性化的,即使创作者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理论的影响或制约,但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时常不是根据抽象的原则,而是根据他在拍摄现场的亲身感受来决定其所采用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所有建立在类型影片创作经验基础上的“叙事模式”,在电影的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校正,都会对以经验论为核心的理论模式有所突破。所以说,任何理论的概括都不可能穷尽全部的历史事实——对于类型影片的划分也是同样。其次,对中国类型影片的划分不能完全沿袭西方类型片的标准。中国电影多少年来所形成的特定的叙事方式和抒情方式,中国电影观众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定的“期待视野”,使我们对类型电影的划分必须确定相应的尺度,以适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过去我们习惯于将以1949年前为历史背景的“红色间谍”影片划在类型影片的范围之外,把它们作为一种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来处理。但实际上这些影片的叙事方法上更多的是借鉴了类型影片的常规语法,如用正反镜头展示人物的空间关系、以善与恶的对立组成人物的形象谱系……。如果我们仍旧用以往那种以“题材定类型”的方法,就会混淆类型影片和其它影片的区别、“错划”影片的性质。所以,在这里我们特意将诸多以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描写地下斗争的影片都归之于间谍的类型影片内。这类“红色间谍片”虽然大都带有“主旋律”的色彩,但它们无一不是中国类型的间谍影片。比如像《保密局的枪声》(1979)、《黑色闪电》(1992)等。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影片在1977至1997年间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其中不仅创作出许多的戏曲片和舞台剧,而且还拍摄了诸多以古代历史为题材的故事影片。为了突出类型影片在叙事方面的特征,我们只是选择了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创造的故事影片作为历史剧,而没有把单纯的历史人物传记等样式的影片放在类型影片中。 再次,言情片是港台类型电影的两大支柱之一。内地的影片除了几部直接取材于琼瑶言情小说的作品之外,几乎就没有相似的言情影片。但是,在1977-1997年间,我们确实生产出了许多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爱情影片,特别是那些农村题材的爱情影片,它们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在借鉴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人生》(1984)、《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它们许多都没有好莱坞“大团圆式”的美满结局,但这种逼近真实的叙事形式,反而更能够诱导观众向影片认同,更能够“缝合”观众对影片的想象关系,从而满足了观众通过银幕认知生活的想象/欲望。为此,我们将爱情片视为中国类型电影的一种样式,而这种称谓本身又标明了它与港台言情影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种种区别。 还有,战争影片在西方电影史中时常是作为类型影片来处理的。好莱坞的战争影片《巴顿将军》(1970)、《虎!虎!虎!》(1970)、《野战排》(1986)既是战争片,又是标准的类型电影。而在中国,战争影片,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基本上都是“主旋律”影片,这种电影固然也要进入商业化的电影发行放映渠道,也相应地产生它的经济利润,但是从根本上讲,它们并不是像通常的类型影片那样是一种电影企业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由国家投资、政府指令、电影制片厂完成的政治任务。至于它所产生的票房价值,只是附带在其社会效益之上的一种回报方式,影片的经济效益并不是这类影片追求的主要目的。为此,诸多的革命战争历史影片不应当列入以娱乐为主导功能的类型影片之列。所以说,“决定电影类型的不仅存在于电影本身中,还源于我们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社会政治体制。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中国类型影片主要划分以下诸种样式: 喜剧片、武侠片、动作片、爱情片、刑侦片、间谍片、反特片、历史剧、科幻片、神话片、惊险片、恐怖片、歌舞片、帮派片。 中国15种类型电影的基本评价 通过如上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1977-1997年中国类型电影中产量最高的是刑侦破案(包括缉毒、公安)的影片,它已达到229部,平均每年10多部;其次是与刑侦类型相接近的动作片、然后是爱情片和武侠片,它们的总产量都在150部左右。而产量最低的是灾难片、科幻片、恐怖片、歌舞片,这些影片二十年来的各自的产量还不足10部。特别是惊险样式的影片在这20年间竟然没有一部。而正是以上这些类型的影片,近几年来在好莱坞由于借助了高科技电脑动画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成为其占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主要电影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类型影片也许采取的是一种与本国电影体制和观众市场相适应的制片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