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2年,电影还处于无声的幼稚阶段时,列宁就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这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他很早就认识到这个新兴艺术种类具有的对大众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也是其它六种艺术所不可企及的。事实正是如此,当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电影的活动影像与现实生活实体形象的逼似性,是各个民族都能感知的。影像文化,使人们的眼睛被无限地延长了,视野空前开阔。它确实在人类生活中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而,发展电影事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愿望。 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可以鲜明地看到电影形式的发展变化和新陈代谢。它变化、成长之快是其它任何艺术无法相比的。难怪意大利电影大师柴伐梯尼说:“电影永远不应该向后看。它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当代的东西。今天,今天,今天。”只有掌握这一现代艺术的脉搏,才能跟上它前进的潮流。但是,不能只看到发展变化的一面,电影形式还有其稳定不变的东西。斯大林讲:“语言有新陈代谢,但有巨大的稳定性。”电影语言——艺术形式亦同此理。电影的创作工具与表现手段及方式一旦形成之后,就不会有大的更替或改变了。发展、变化是使它们更完善、丰富,并不改变其基本形式。电影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性能和表现技巧只随着与内容结合的完善与否及时代、观众欣赏风尚的变化而沉浮,它们本身绝没有新旧之分。比如“影戏”和“影像”美学观,虽然是对立的两派,但它们在向相反的两极所进行的开拓和创造,却恰恰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电影艺术。而各自的研究成果都为影响艺术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电影艺术的发展就要靠对它们的创造进行吸收、选择、融汇,然后才能使自身更具生命的活力。这种对立统一的“发展性”与“稳定性”是电影形式所具有的规律。 一、“影戏”观、“影像”观的绝对化倾向 任何事物当被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时,就会导致它走向死胡同,从而失去鲜活的生命力。电影艺术中的两种美学观的长期对立和各自实践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梅里爱的“影戏”观不仅为电影艺术确立了应有的地位,而且为电影艺术的成长壮大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智能手段来创造他的戏剧电影。因此,他的“影戏”观对早期的世界电影,尤其是长期称霸世界影坛的好莱坞电影影响至巨。 然而,正是梅里爱“影戏”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导着电影艺术的方向,使得电影艺术一直未能跨出戏剧艺术所圈定的有限的领域,并把电影在戏剧(包括文学)方面的艺术表现力发展到了极致。直到五十年代末,甚至六十年代初,这些情况也没有什么突破。正如苏联电影导演罗姆所指出的,这时的电影虽然在场景转换、人物众多、有实际外景等方面有别于戏剧,但事件选择的原则,情节运动的原则,在实质上还和话剧相似。总之,是“舞台化”取代了“电影化”。 戏剧电影最典型的生产集中地当首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制片厂制度高度完善,电影高度工业化、商业化、典型化,达到颠峰状态。但由于走向极端化而致使电影生产模式化、类型化,违反了艺术创作规律,终于导致一度衰落。 其次就是我国电影的戏剧舞台化倾向始终未能很好的改观,而且严重阻滞了电影创作思维的解放。这也就是“影戏”观绝对化的结果。电影中“舞台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其一,习惯于通过集中、统一的冲突去反映生活矛盾,习惯于在集中的场面中去展开冲突,习惯于以集中“论战”的方式去表现冲突。这种倾向在某些直接反映“社会矛盾”的影片中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二,在对某些场面的处理上,比较注意场面本身的戏剧完整性、连贯性和整体效果,而不大讲究通过场面内部的蒙太奇处理,把场面的固定空间变成电影的流动空间和构成空间,因此,就使影片缺少应有的电影味。 其三,强调通过大段的对话去展现人物关系,表现影片的立意,并用以说明某些社会问题,而忽视电影艺术应该侧重的视觉感。 其四,有些电影演员的表演也存在舞台化的倾向,如念台词时的舞台腔,由表情和形体动作过分夸张而失去电影表演应有的自然性和逼真性,等等。 以上这些弊病在欧美电影中从50年代起就逐渐予以淘汰。即便如好莱坞也由传统的经典类型电影转向了现代类型电影。而唯独我国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打破电影“舞台化”的局面,才在克服“影戏”观的绝对化倾向上有了一定进展。 卢米埃尔被认为是纪录片的开山鼻祖。他曾声称:“我所选择的影片题材,可以证明我想做的只是再现生活。”(注:转引自萨杜尔著《电影通史》第1卷,第219页。)这一观点使他无法对电影艺术有更多贡献。说他是“电影之父”,也仅指他是电影技术的发明创造人而言。但是,他这一观点却从此给电影艺术扎下了一个“影像”美学的根。 “影像”观就是在对“影戏”观的不断反对和否定过程中形成的。最早反对“影戏”观的是法国“先锋派”,其代表人物德吕克提出的“上镜头性”,便是否定戏剧式的电影,格外看重影像的审美功能。随着法国的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对“影像本体论”的创立和德国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对巴赞理论的强调和补充之后,置“影像”于电影本体地位的“影像”观便完全形成了。这一美学观不仅推动了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且为电影艺术实践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这一观点主要表现为: 其一,从故事情节上看,为淡化情节、反冲突律的电影构思提供了实践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