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纲 一、过去的这一年,相对于机制调整和电影主管部门宏观调控、抓精品等政策连续出台的前两年,似乎比较沉稳,没有太大的波动。是否可以把这一年仍然看做是电影机制进行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磨合适应期?应该如何具体评价这个相对平缓的发展阶段,它对于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是否可以将“长沙会议”三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看做是一种“势”的积蓄和准备阶段?无论是电影界上下在观念意识上日益形成共识,还是电影创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改革调整,实际上都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突破之势的酝酿和准备。时至今日,中国电影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电影应该而且也能够有一个突破和飞跃。而新的创作高潮的实现,也需要有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和充分准备。“蓄势待发”,是否是这几年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三、从整体上看,1998年国产影片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水平?有哪些出色的作品? 四、1999年至2000年,在人类历史千年交替之际,中国电影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人们热切期待的中国电影艺术的第三次创作高潮,是否可能在这两年出现? 五、每到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都会有一批相应题材的电影作品问世,以至一度屡屡出现某一类题材重复、过热现象。1999年,恰逢建国50周年纪念,“献礼片”无疑是各制片厂、制片单位的重点项目。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主管部门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避免题材过于集中的现象出现呢?能否比较详细地谈谈明年“献礼片”的创作准备情况? 六、最近几年,电影界普遍比较重视、提倡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这两年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但也有主题不够鲜明、创作流于表象的倾向,十分具有震撼力的作品还比较缺少。1999年,我们是否可以期待有一批艺术上更加成熟的现实题材电影作品产生? 七、长期困扰我国电影创作界的剧本问题,这两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请谈谈剧本问题是通过哪些渠道解决或缓解的?在剧本创作中,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如果仅从作品来看,这几年的影片质量的确在逐步提高,国产电影创作在走向成熟;但是,观众依然反映在电影院看到的好的国产影片不多。大家都注意到一个多年存在的问题,一些影片(包括一些获奖影片)的宣传已经过去了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影院却不见放映,以至错过了最佳上映档期。这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办法予以解决? 九、几年来,我国电影业在机制上不断进行调整,其中一些应运而生的制片企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紫禁城影业公司近两年连续生产了一批思想和艺术上比较成熟、商业上比较成功的影片。最近,国务院又批准成立国家电影集团公司,据说西影也准备成立股份制公司。这些改革对我国整个制片业有什么启示?它们是否预示着中国制片业的某种发展方向? 十、是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1998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并象去年一样用作本篇访谈的标题? 答: 首先,我认为1998年依然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年份。如果单从创作角度来讲,毫无疑问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是在提高、在进步。那么,为什么会给大家造成这种沉稳、平静的感觉呢?主要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 第一,与前两年相比,1998年中国电影的“热点”相对少了一些。1996年的“长沙会议”上,中央对电影提出了多出精品促进繁荣的要求,具体举措就是“9550”工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会议之后各地又进行了广泛的学习,结合贯彻会议精神,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出台了一些经济扶持政策,地方制片厂完成了由宣传、文化部门向广电部门的划属。这些给大家的感觉是比较热闹。经过1997、1998年,改革仍在深化、形势仍在发展,但毕竟是在渐进,不可能每年都有新政策出台。就象我们常说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就是落实。政策是稳定的,落实是主要的。一个行业,一项事业,在一个时期的基本政策应该保持稳定。稳定,才有利于安定民心,才有利于集中精力寻求更大的发展。新政策出台少了,“热点”少了,是非少了,大家的认识统一了,心态平和了,这是成熟的表现。比如现在大家对于什么是观念喜欢的影片,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精品”,什么是不提倡或者不允许拍摄的内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逐步统一,争议少了,思想趋同了。1996年还有一些影片需要修改,而这两年几乎就没有,即使要修改,也都是一些艺术和技术上的小问题,而不涉及内容上的“伤筋动骨”。因此,这方面的“热点”也就没有了。 第二,对于1998年的创作情况,因为时间原因,多数还刚刚审查通过,离上市还有一段时间,大家、特别是记者们看到的国产片还太少,有的只在某电影节上看到几部参展影片,而那几部影片并不能代表国产影片的整体形象,仅凭几部不具代表性的影片而得出国产影片质量整体好或是不好、升还是降的结论都是片面的。再有,我们在总结创作情况时,往往容易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里转,就创作谈创作,而对影片拍出来后观众是否能看到这一问题关注不够。谈国产片的创作,必须联系国产片的放映来谈。1998年的国产影片大多数还没有与观众见面,观众没有看到片子怎么会有认同呢。我认为,这几年国产电影的创作没有辜负中央的要求、观众的期待,1998年的影片保持了这个水平。对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第三,有人认为,跟进口片比,国产片显得沉寂,有人这样类比,说一部《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相当于多少部国产片。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的逻辑。我们每年从国外引进的10部分账影片中有8部是美国片,这8部美国片不仅是每年几百部美国片中的佼佼者,也是全世界每年几千部影片中的佼佼者。不能用人家的顶尖作品与我们的一般作品相比较。就好比赛马,用人家最好的马比我们次等的马,本身就不够平等、客观、科学。当然,我们不讳言缺点,要承认差距和不足。不仅在经济上承认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在电影这种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应该承认属于发展中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国情,国家现在还不富裕,不可能对电影有更多的投入。因此,我们特别要立足于在故事、人物、创意等方面下工夫,不是简单地比规模、比投资。我们现在有很多作品往往没有新意,故事模式、观念、人物总是老一套。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多动动脑子,力求把国产影片拍得更好看、耐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