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24日的《三峡周报》与《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上, 同时刊登了张国光教授的《封杀电视剧“水浒传”》一文,疾呼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应紧急“封杀”!在“路遇不平一声吼”的激励下,不禁提笔说说我们的浅见。 张教授的封杀理由之一:依照了不该依照的底本,宣传了不该宣传的东西。理由之二:“好汉歌”歌颂什么好汉?宋江打方腊到底谁对?……由于《水浒传》这部巨著本身具有的复杂性,我们不得不从以下七个方面予以驳斥。 一、从《水浒传》流行的版本来看 根据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可知《水浒传》版本超过了20种,而能见到的现存版本仅有16种。这些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之分。因繁本具有“文繁事简”的优点,简本“多草率质朴”,故流行的多是繁本。而繁本常见的有七十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因七十回本是属于金圣叹“腰斩”的《水浒传》,鲁迅斥之为“断尾巴蜻蜓”;又因百二十回本中的“征田虎”等二十回的故事前后有矛盾,是明标的“插增”,所以金华出版社于1995年5 月再版《水浒传》中的“前言”说:“繁本更利于读者了解小说的原貌……,学术界一般认为,百回本来源较早,更接近于施耐庵的原本”。这就难怪中华书局于1961年出版《水浒全传》时称:“七十回后包括有许多重要的——其中也有异常精彩的情节。”齐鲁书社于95年第5 次再版的《水浒传》明明是金批的70回本,但编者偏又在70回后“附录”上71—120回的故事, 其原因在“校点后记”中说:认定金批本“毕竟是断刻本,读者尚难以得窥《水浒传》的全貌”。而全国最大也最有权威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于近年来反复再版了明万历末年容与堂刻的百回本《水浒传》,该社于1997年再版的“前言”中:认为金批本“并不存在删改者所宣扬的‘古本’。所以,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本子,也是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 既然众编者及众专家一致认定《水浒传》的百回本是“故事的原貌”,当属“最早本子”。张教授指责《水》剧的编导“依照了不该依照的底本”,并断定“100回本‘水浒’是早已被淘汰的版本”, 就显得依据不足了。其实,张教授置《水浒传》百回本在各地书店琳琅满目的事实而不顾,只是闭着眼睛主观臆断:淘汰了!这不能不说有自欺欺人之嫌。 二、从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来看 从《宋史·蒲宗孟传》中可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为根据地,“结寨于此”。后转战河南、河北、苏北,恰如《宋史·侯蒙传》记载:“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宋徽宗深感这支义军的威力,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皇宋十朝纲要》)。正当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乘船到海州(连云港)如火如荼之际,海州知州张叔夜调集数千官兵埋伏在海州城郊,用轻兵临海挑衅,诱义军弃船登陆。义军登陆后,张叔夜火速派兵烧了宋江的船只,陷宋江于重重包围之中……,宋江退路已断,损失惨重,不得不率众接受朝廷招安。至于宋江在招安后替朝廷征方腊的事,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及《皇宋十朝纲要》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恕不一一引证了。 既然历史上真有宋江征方腊这一史实,《水》剧的编导表现了这一史实,这既是尊重历史,也是忠于原作,无可厚非。 三、从七十回本中有无“招安”思想来看 早在五十年代末,张教授就提出“两种《水浒》,两个宋江”说,认为经过金圣叹批改过的七十回本,宋江由原来的“投降派”摇身一变为“坚定的革命派”,此本也因而成了“革命的教科书”。为弄清这一问题,须看七十回本中的宋江究竟有没有“招安”的思想。 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本人为郓城县押司,因他能“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故能“舍着条性命”放走了晁盖,出逃到清风寨。本打算与吕方等好汉投奔梁山入伙,其父宋太公忽派人送来家书,诱骗宋江回到家里,老父终于道出了真情:只怕宋江“被人撺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宋太公还听说皇太子“已下一道赦书……”可见老父早就为其子灌输“忠”、“孝”、“义”及“招安”的思想(见34回)。武松和宋江在孔太公庄上有一段对话,亦可为证,武松道:“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答:“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当武松即将投奔二龙山时,宋江赠言道:“……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见31回)。在这“朝廷招安”的信条下,他竟然在刺配江州的途中,坚决拒绝刘唐杀掉公人、救他上山的良策。不久后,在江州成为死囚的宋江,被梁山英雄劫法场救回梁山。在宋回家接老父的途中,九天玄女赐予天书道:“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方,去邪归正。”自此,这为宋江日后盼招安的行径涂上了“天命”的色彩(见41回)。朝廷派宿太尉本是去西岳降香,宋江也不放过这一良机将其接到聚义厅,纳头四拜,跪地告秉:“……权且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见58回)这就难怪他刚坐上第一把交椅时便严正宣布“替天行道”的总纲,并将“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见59回)。吴用本是很有头脑的军师,但在初见卢俊义时也表达了“替天行道”的心声;宋江与卢俊义都表明愿为“忠义”而肝脑涂地(见61回)。大刀关胜奉旨征讨梁山,在宋江劝急先锋索超投降时,宋江无时不表“替天行道”的决心。宋江在荐卢俊义为头领时说:“他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尽生光彩。 ”(见68 回)在第七十回的开头宋江就向众人宣告:“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从地下挖出的石碣写得分明:“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宋江还提议堂上要立一面牌额,大书“忠义堂”三字,大门外还要立起“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更露骨的是:卢俊义在梦中见到皇上派来一个叫嵇康(张叔夜)的专来收捕贼人。卢俊义抵挡不住,只得扑地跌倒。宋江令107 人自缚行求饶:“情愿归附朝廷,庶几保全员外性命”,但那皇官拍案骂道:“万死狂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我那刽子手何在?”说时迟,那时快,刽子手们将108好汉,一齐处斩;等卢俊义微微闪眼, 只见堂上一个牌额:大书“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