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先后颁布实施,高职教育通过法律确定了其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高职教育的总体状况并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国内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产业基层单位急需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却十分困难。从国际看,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趋势不相适应,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国家,高职教育已成为颇受社会欢迎的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层面,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北美、西欧,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占高教总数的比例都超过了50%。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高职教育开始面临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严重困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固然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投入,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高职教育的自身改革。高职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世纪之交发展高等教育的最紧迫任务之一。本文仅就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难点及对策谈一点认识。 一、高职教学改革为何举步艰难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三改一补”的方针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已经为高职教育指了向、正了名、定了位,高职院校不要再想去掉“职业”二字,去争什么普通专科、普通本科的名份,要铁下心来按照职业属性办高职教育,使改革后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各为不同的社会层面提供人才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已经明确,实践环节得到加强,一些试点院校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改革成果,开始显现办学特色。但是,从总体上看,教学改革步子缓慢,雷声不大,雨点很小,说起来教改重要,做起来却举步艰难。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校领导精力不能在教学改革上聚焦。眼下职业高校的焦点问题很多,比如招生问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跑计划,争生源,一年比一年难,加之宏观招生体制没有理顺,竞争无序,本来应是高职院校分数段的生源,却被普通高校作为成人生、自考生招了去,这给职业高校的招生着实增添了更大困难。还比如,校园建设问题,学校不扩规模就没有地位,领导常年为建设筹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哪有足够精力用于教学改革之上。 其二,上无指标,下无动力。高职改革正在探索之中,似乎不易分解量化出责任目标要下级限期完成。加之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还不那么顺畅,高教部门管职教,重头在普通高校,职教部门管职教,重头在中等职教。上级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要求不严明,目标不具体,责任不明确。院校之内认识不一,动力不足,上不督下不行,看不到教学改革对学校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三,矛盾突出,难度很大。高职院校十多年来一直按照普通高校办学模式的原型或压缩型“提高和完善”自己,力图塑造成与普通高校同一类型的高校。而现在需要勒马转向,其难度要比普通高校的改革大得多,转轨变型的幅度更大,硬软件的投入更高,新旧体制、新旧模式、新旧观念的冲突会表现得更加激烈。高职院校面对这种改革形势,畏缩不前者有之,等待观望者有之,手足无措者有之。 二、高职教育改革难点在哪里 任何改革都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高职教改难点多,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我们要正视困难,分析难点,找准目标,才能对症施治,克难前进。现就几种突出难点略作分析。 难点之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学模式是学校一定形式的教学系统,它包括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系、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目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产业基层单位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这体现了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特色,它与普通高教比有两个基本特点:(1)为社会的服务层面是企事业的基层单位, 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城市中小企业。(2)提供人才的类型是实用型, 其内涵包括专业的技能性、知识的应用性和就业上岗的适应性。这与过去培养的“书本型”、“理论型”学生有根本的区别。专业培养目标是在学制期内的总目标,教学目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服从于总目标的各项子目标及分期目标,比如能力培养目标、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学年度目标等,都应进行相应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体系中,首先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应按社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和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而不是象过去那样按学科设置专业。其次是课程设置,要按照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而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确定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要将学科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为此,基础课要适当压缩;专业课要进行调整,以实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实训课要大大加强,课时比例应达到50%,学生在学制期内基本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实践训练。 在教学形式与方法体系中,首先是教学组织形式要实行双元制,教学环节的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并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并用;教学人员的组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存;学生成绩的考核,实行理论课与实训课双分;学生毕业,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其次是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从根本上克服过去“粉笔加黑板”、“填鸭灌输”、“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书本”等方法的弊端,将单一的、死板的、被动的、陈旧的教式教法,变为多元的、生动的、引导启发式的新型教式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