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对中等教育的影响更是巨大而又深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贫富,人们对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认识越来越直接,接受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应该说,教育适应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变化在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中已有反映:报考职业学校的人数减少。职业教育在努力调整专业结构,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训时间,努力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使这一层次的人才适应社会生产的要求。但是,总体结果依然是比例下降。原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孟广平著文指出:“普高热兴起,中等职教招生滑坡是较普遍的现象。今年高校大幅度扩招预示着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对此,中等职业学校反应强烈,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许多人感到茫然。 有人坚持,高中教育阶段的“普职”比例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结果,不能动摇。有人提出,要适应市场规律,按需发展。认识并不统一,莫衷一是。的确,改革开放20年,教育战线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通过调整使中等教育结构更为合理。这项改革的成果显而易见。但是,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势在必行。在不久前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出来。” 孟广平认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规模数量上的起伏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存在的价值。这个观点十分明确。我国现行的中等教育阶段主要分为两部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不含学习的),职业指导。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就业,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努力按社会需求办学,付出大量的心血,做出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招生与就业的潮起潮落令无数职业教育界人士苦恼、头痛,无奈、茫然。有人戏谑地说,不停地变换专业,怎么老是赶不上呢? 有人认为,在职业学校试办综合高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双重性,为学生的就业和接受继续教育、岗位转移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教育自身来说,这样做有利于拓展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适当推迟学生的职业定向,增强了学生的选择能力与机会。 “终身教育”的观点是,一次学校教育不能管一辈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增长才干,才能在岗位的变换中生存、发展。而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过于“准确”,学生毕业虽有“一技之长”,却缺少扎实的文化功底。社会上一些人把职业教育讥讽为“断头教育”、“次等教育”。听来反感,细思之,切中要害。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只为了一次就业,还应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他们在走入社会以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从单纯的就业,转向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具体说,中等职业教育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就业技能,还要有足够的基础能力(文化和专业的),使他们不仅能就业,还能具备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基础。辽宁凤城的辽宁省实验学校坚持在农村办四年制职业初中的做法,以及湖南汨罗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的经验,都说明就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兼容的,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需要办好。狠抓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