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新世纪的挑战,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进行研制或调整,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中心课题。我们认为,面向21世纪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基础的建设原则应该突出科学认识和价值意图的兼容性,其课程目标的定向原则在于多样化职业能力的通用性,而课程设置的原则表现为专业科目和时代需求相联系的直接性。据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具有兼容性、通用性和直接性等三大特征。 一、课程基础:科学认识和价值意图的兼容性 课程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为其基础。而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哲学基础。阐明课程基础的哲学主张,将对课程研制的模式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课程研制的过程是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选择和重组的过程。从实质上来说,它也是主体对世界进行把握的一个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在把握世界时,是以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两种方式进行的。所谓科学认识,就是通过对事实对象的把握,寻求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从而达到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至于价值认识,指的是主体对事物进行评价活动,从而达到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科学认识的具体成果表现在认识主体所制定的有关认识对象的逻辑系统;价值认识则建立反映主体的精神向往和行为活动规范的价值系统。课程研制的过程,同样要用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方式来进行。科学认识方式要求我们以知识经验本身固有的内在逻辑来研制课程;价值认识方式要求这种知识经验的选择和重组能够体现课程研制者的价值意图。从这两种认识方式出发,便引出了课程研制中必须遵循的两个标准,即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按照科学标准,课程必须符合有关学科本身的逻辑,还要符合学习过程的认识规律;按照价值标准,课程必须符合特定时代的道德伦理规范和文化准则。这两种标准并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了交织在一起的统一体。因此,课程研制中对某一个方面的偏重,都会导致课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课程模式最集中和具体地体现课程研制者的科学认识方式和价值认识方式。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按照其重点取向,可以概括为三种:行业导向型、阶梯训练型和学科中心型。行业导向型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种岗位的工作的能力和技术,阶梯训练型课程模式努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同类专业的多个岗位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而学科中心型课程偏重于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这些模式虽然各有侧重,可是,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工具主义倾向。也就是说,在课程研制的指导思想方面,有一种重科学认识方式而轻价值认识方式的倾向。 课程模式总是隐含着课程研制者特定的价值观。我们主张以科学认识方式为基础,以价值方式为导向来进行课程研制。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研制中强调价值意图,是为了顺应新世纪的挑战和把握时代所提供的机遇,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注入新的内涵。按照这种主张,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同其他教育类型的课程一样,不仅要合理有序地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和重组,而且要体现出对社会生活和未来命运的价值观念。这种课程既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也要体现时代对未来社会的这些成员的期待和要求。 从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适应论”的教育观还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往往只是停留在“培养”的层面上。这种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承继并重组前人所创造的成果,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成果作为立身于现存社会的基础性手段和工具。这种课程反映了研制者偏重于教育的经济和生产力功能的观念。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所具有的这种社会功能。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曾经指出的那样,教育既有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也有对个体发展的功能。这两种功能是辩证地统一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就是在完成其为整个社会创造生动活泼的单个的人的任务的过程。在这种教育哲学观引导下产生的课程模式,旨在造就这样一些人:他们不但能够在承继前人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存世界,而且善于对现有成果进行改造和发展,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超越前人的一代人。这种教育观是一种“超越论”的教育观。 以“超越论”为哲学指导思想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兼容性特征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全面发展的观点,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只有学生能合格地通过用同样的教学法和考试法进行的统一的必修课,就是达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殊不知,这种不加甄别的机械主义做法,扼杀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才能。我们主张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所追求的是爱受育者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有关人的论述中就曾经提到,要让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页)。学生在发展其职业技能和志趣时,也同从事其他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都要支出体内的体力和智力。个体的智力和体力的消耗过程改变着自身生命中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这是个体在地对潜蕴在生命中的本质力量所进行的一种发挥。学生个体在进行技能操作等物质活动时,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的主体能力,而个体所进行的精神活动,则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个体的思维、情感、意志和审美能力等。中等职业教育也和其他教育类型一样,其作用就是要帮助作为个体的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制约关系中,找到一个自身得以进行整体的、和谐的发展的正确方式。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体现对受教育者价值主体的确认,而不只是把他们“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2页)。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自觉和创造自觉,开发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弘扬其创造活力,使受教育者富于自主、能动和创造精神。考虑到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只接受过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的少男少女,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中强调全面发展的观点,便显得更为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