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引起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内容的变更。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下岗职工与培训再就业的矛盾也存在着。所以,广东的职业教育及培训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调整和发展,以建立起适应产业结构变化要求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专业结构和专业重点,从而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需要,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一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广东省长期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虽然在推动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初级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演进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但由于这种模式大大超越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致使产业发展失衡,产业之间互相脱节。第二产业的发展以牺牲第一产业为代价,并没有带动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呈萎缩状态。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过份强调重工业,第一产业片面突出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从而使经济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也失去了向高级化演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广东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三次产业的GDP构成和劳动力构成向合理化方向演进。 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了改善,林牧副渔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提高,改变了种植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工业由畸重趋于轻型化,由于紧紧抓住了消费品生产长期受到压抑,市场空间巨大的机遇,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以工业消费品为主导,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轻纺工业支柱产业群,使经济得到持续的高速发展;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邮电通讯业等都有很快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有较快的增加。这一时期,广东省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地调整产业结构相适应,大量吸纳国外资金和技术,初步建立起一个外向型经济结构。这一阶段三大产业变化的总态势是: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总体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先下降后持平,比重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升幅较大,先慢后快。主要原因是农村改革先行一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农业生产力大大释放出来,同时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获得很大的发展,而第二产业改革处于摸索阶段,获得启动性增长,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较大,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略有下降。 1989年,广东省GDP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是26.8∶40.3∶32.9,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了9.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1978 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0.9个百分点,除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转移外,全省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在全省的提高,住宅、通讯设备、民用汽车进入居民家庭的消费,80年代作为支柱产业的轻纺工业及家庭耐用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开始减速,重化工业的发展适应产业高级化的需要比重迅速上升。“八五”时期,轻工业由于前期投入的惯性,年递增速度仍有31.4%,但重工业增长速度年均达34.6%,比“七五”时期快14.5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67.5%下降到1995年的60.8%,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从32.5%上升到39.2%。从这一趋势看出,广东“九五”时期已开始面临结构调整和提升的双重任务,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广东通过对外开放,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发展了以新兴轻纺产品和家电、电子产品为主导的轻型工业和兴办了大量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集约农业转变。同时,广东通过这十多年的建设,在经济上形成了以轻工业、电子、纺织、家电、仪器、饮料等一批支柱产业的过程中,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增长十分快,年均递增14.2%,从而形成了以商品性农业、轻型加工业和比较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结合的产业结构体系。面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方面劳动力素质需要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中、高级技能的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劳动力素质不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且会影响到广东在国际、国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及至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广东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以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 二 广东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些年来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比起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后的要求还差距甚大,劳动力素质低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广东经济转型的进行和结束后,集约型经济的形成,将使原有劳动力素质低,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条件不充分,劳动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偏低的问题更为突出。据1990年普查分析,广东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达15.06%,其中女性高达24.5%,表现为高素质人口少、低素质人口多;1990年广东中学入学率是28.26%, 低于1987年香港的74%,韩国的88%,落后于香港25年、南韩30年以上。大学入学率仅2.6%,南韩1987年已达到 36%,高等教育落后40年。广东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更是不理想,结构也不合理,据1995年调查统计,从技能人才的文化结构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6.9%,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占13.9%,普通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8.2%,技能人才文化结构偏低;从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结构上看,初级工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05%, 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数量分别为30.90%和32.28%,技师以上的技能人才数量严重缺乏,仅有5735人,占技能人才的1.76%,而他们之中考取质量证书的只有3961人;从技能人才的地区分布上看,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31.5%, 而技能人才却占全省总数的51.31%,拥有全省一半以上的技能人才,经济欠发达的东、西两翼地区,技能人才分别是全省的11.15%和12.18%,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密度较小,与广东把东、西两翼作为新经济增长区域的开发战略不协调。总的来说,技能人才的存量和素质,在全国排行倒数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