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一些按传统教育模式、陈旧思维方式提出的培养目标,有可能把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引向误区。因此,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需要的,莫过于正确的目标定位。 “经院式”目标定位: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怎能一开始就打上传统的烙印? 在一些人的眼里,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就应该具备高等教育的一般特性——即以高中学历为基础、通过学校实施教育——而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个性存在。如《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探析》一文指出了如下一组用于判别某种教育现象或学制是否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依据:1.受教育者必须接受完高中阶段教育或具有相当于高中程度的学历;2.培养“中间人才”(技术员类)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3.学习年限至少2至3年;4.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证明。这里, 对“中间人才”的理解差异较大,值得商榷。其所指的“技术员”中的高层次只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概念上有以偏概全之嫌。综观这四个标准,无异于是将高等职业教育变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同时,第4条的“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证明”, 难以准确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更是犯了本质的错误。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高等专科教育,它是职业证书教育的高级形式。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仅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而不能授予职业证书,就不能称为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以这样的“标准”作为判别高职教育的依据,就有可能将“真刀真枪”的高职教育排斥在外,而将“似是而非”的“高职教育”包括进来。另一种“经院式”目标定位的代表议论是:“现在强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大力培养高中后接受两年左右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实用人才的需求”。试问,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仅凭两年左右学校教育行吗?仅以学校教育为阵地,是不可能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这是一种以传统教育思维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表现。如果以这样的思想指导办学,只能将高职教育引向“死胡同”。 “狭隘式”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怎能等同于单一操作技能的职业培训? 从与普通专科教育相区别的角度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自1990年广州会议形成热潮后,至今仍余音绕梁。目前较为盛行的观点是:高专是在一定的学科领域上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这种应用要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因此,它对岗位的要求是群体性的,其专业划分一般不针对哪个具体岗位。如秘书专业,其培训只对秘书岗位,是商业企业的秘书还是工业企业的秘书,或是事业单位秘书,一般不去细分。然而高职,则在人才培养中更强调具体岗位的针对性,比如汽车制造厂维修技师等。因此,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很成型,到某个岗位上不一定马上适应,但对岗位选择余地要大一些;而高职是针对具体岗位培养,进入岗位角色的适应期较短,但选择余地小。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有些学者将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在“知识要求”方面,前者“强调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理论”,后者则“强调岗位所需的实用知识”;在“能力要求”方面,前者“强调工程设计转化为实际的转化能力”,后者“强调岗位所需的操作应用技能”;在“人才类型”上,前者属“工艺实施型”,后者属“操作技艺型”;在“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上,前者“强”后者“差”。由此比较,进而认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机制的形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岗位针对性太强而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太差,其生命力将会低于高等工程专科教育”。 这里,笔者要问,如果高职的培养目标仅是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艺型人才,连岗位变化都适应不了,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人才哪家企业、哪个行业敢要?如此高职教育何以能风靡世界各国?很显然,这里提出的所谓的高职培养目标纯属臆断,这种臆断在1990年的全国高专工作会议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这种“臆断”及其对职业大学采取“分流”的提议,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实践和企业乃至经济界的实际需要,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各地职业大学、各地方政府的一致反对。 值得指出的是,1990年广州会议提出将“为生产一线服务的应用性人才”作为高专的培养目标,而这样的培养目标实际上是80年代初兴起的职业大学一致提出并积极探索实践的,将职业大学实践的培养目标“剽窃”给了高专,又凭臆断给职业大学一个培养目标,然后加以一厢情愿的“比较”,致使改革的先锋成了被“分流”的对象,这些近乎滑稽的言论居然出自教育改革的决策层,反映了我国教育界相当部分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漠视和无知。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的代名词,它是在现代高新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后给职业岗位带来人们难以适应的急剧变化中诞生的,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正是为了提高劳动者对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技艺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部分,决不是全部;即便是技艺型人才,其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也不是“差”,而是“强”。 正确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教育的存在,是因为有了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从诞生到发展,无时无刻不是受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牵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不能借助于传统高教培养目标进行逻辑推理,也不能离开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主观臆断,凭空捏造。必须从现代化的大职业教育观念出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大背景,考虑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研究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诞生发展的共同特征,对现代经济部门对主要人才类型需求进行职业分析,才能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作出一个准确、科学的表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高中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及其相当者)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转化到生产工艺或实际生产中去、以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开发运用为主的工艺型人才;在现代化生产线上,对高新技术设备及流程能进行熟练操作和科学管理、能直接实现经济效益的技艺型人才和能把领导和决策者的意图、政策以及相关法律贯彻到实际业务中去的实际工作者(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