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广大职教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在认真总结我国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广泛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各种职教课程改革模式,表现出对课程改革的极大兴趣和强烈愿望。这一改革形势固然令人高兴,但是,在这场课程改革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课程改革目标,令人感到似乎尚缺乏深入的分析,甚至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茫然,以致于在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方案中发生了分歧。 目标取向,也可称为目标定位选择,是指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重可能达成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目标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功利性,它直接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如果目标确定得不清晰,那就必然导致行为的失误和对事业发展的极大影响。所以,当前在课程改革中首要的是科学地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找好改革的着眼点。这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和成败的关键。 职教课程改革在目标取向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一是在课程服务目标上,是取岗位需要还是人的就业需要?二是在课程模式目标上,是取能力本位还是人格本位?三是在课程时空目标上,是面向现实还是着眼未来?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些意见。 一、关于课程改革的服务目标取向 职教课程改革服务目标,是指职教课程改革为谁服务、为什么服务的问题。这是课程改革中首先遇到并且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程服务目标上目前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适应岗位实际需要,可称为“岗位需要论”。认为凡岗位现实需要的课程就设,不需要的就不设,主张课程改革要加强岗位针对性,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培养“单能”型人才。其理论依据就是教育要适应经济,要为经济服务。其典型主张就是“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要为实习课服务”;课程改革要“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努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第二种观点,则强调适应学生广泛就业需要,可称为“就业需要论”。认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适应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广泛就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多变的需要为目标取向,拓宽专业覆盖面,打好文化理论基础,形成一专多能的技能,培养“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一些学校所进行的“宽基础,活模块,群集式”的模块课程改革,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我们知道,在80年代我国职教大力发展的初期,满足“岗位需要”曾是我国职教发展的主要目标。因为长期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导致了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奇缺,加之经济建设对人才数量的大量急需,企业用人又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因此,当时的职教课程建设显然要以培养岗位需要的“单能”人才为目的,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把培养“一技之长”作为培养目标。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占领就业阵地,满足企业的一时之需,“萝卜快了不洗泥”,把并未达到培养目标的“半成品”也推向了企业。尽管这些质量不高的职教“产品”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一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十分注意。 但是,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的加速和企业职工的大量下岗,劳动力市场陡然表现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企业对就业者的选择已不是昔日的“饥不择食”,而是用十分挑剔的目光“挑肥拣瘦”。加之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在一些企业的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态势,因此,那种只考虑单一“岗位需要”的课程改革目标遇到了挑战,过分狭窄的专业训练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青睐。因此,这一形势必然要求过去那种以主要培养单项技能突出、岗位针对性很强的专能人才的“岗位需要”课程观,转变为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需要的即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课程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早就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二、同时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三、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需要。如果仅以“岗位需要”为焦点,依旧停留在培养具有一技之长而却过于僵死,不善变通的技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目标上,那么就可能虽然培养了许多今天的就业者,但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未来的失业大军。所以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告诫人们:“为人们投入工作和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人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 由此可见,在我们进行职教课程改革的服务目标选择上,既要考虑到第一就业岗位的需要,还必须兼顾第二就业岗位或第三就业岗位的需要,坚持“宽专业、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把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二、关于课程改革的模式目标取向 课程模式目标取向,是指在课程改革或课程体系建设中所选择和遵循的课程模式本源或模式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