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迫切需要生产石油,但旧中国没有一所培养石油人才的学校。于是,中央燃料工业部在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上(1950年4月)决定,建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设置石油系, 并要自己动手,尽快建起一所石油学校。1950年11月1日, 新中国第一所石油职业学校——大连石油工业学校诞生,学员110名。48年来, 石油职业教育(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已发展到学校350余所, 办学规模达9万余人。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为我国石油工业新增了30 万工人和20万技术人员;每年还对8~9万职工进行了岗位培训。8 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技工学校被国家教委、 劳动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和国家级重点技校。石油职业教育提高了石油队伍的素质,对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重大贡献。但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新世纪的到来,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认真解决。 职业教育受企业情况和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较大,但办好职业教育总是有客观规律的。本文拟从石油职业教育的实践出发,初步探索一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期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 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石油系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进步,主流是重视的。如大庆石油管理局徐绍铭副局长说:“面临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要十倍、百倍、千倍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辽河油田原局长王显骢说:“我们从来没有把油田教育事业当作什么包袱,而是把它作为生产力,它本身就是生产力。”他还利用双休日积极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班。物探局钟辛生局长在讨论减员增效、分流人力时,明确把职业教育列为主业。但仍有一些单位、部门、职工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在实际行动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想是不是可以从6 个方面多角度地来看职业教育: 1.从理论上看。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第二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移。我体会,这两个观念的转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展石油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石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必由之路而且举足轻重。 2.从法律和国家方针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1年)确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目标和要求。《职业教育法》为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文件和法律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一贯的、一致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号召我们“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四个字,十分明确地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方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 3.从集团公司的任务和队伍的现状看。马富才总经理要求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尽快建成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并力争在下个世纪初,使集团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世界石油50强前10位的水平”。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有156 万名职工(集团公司成立后增至160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7.6%,大专学历的占10.6%,中专、技校、高中学历的占48.6%,初中以下学历的有51.7万人,占33.2%。虽然比过去有了较大进步,但仍不能完全适应集团公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任务。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4.从劳动就业看。集团公司职工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的任务很重。职工待业、转业、转岗的达几十万人,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使富余人员走上适当的工作岗位,保证社会稳定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对石油职工子弟来说,有的初中毕业生无意走“千军万马挤上大学的独木桥”,需要上中等职业学校(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有的高中毕业生未考上大学的,需要上高等职业学校,以提高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不仅使新增劳动力上岗前和待业、转业、转岗人员再就业前都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而且也为青年一代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 5.从人事工作看。对职工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最重要的是对职工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多作贡献。提职可能只维持一届,奖金可能解决一时的需要,只有提高职工的觉悟、知识、能力,才可提高队伍素质,使职工终身受益。 6.“从世界范围看,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是普遍的趋势。”(李岚清同志在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我访问过的美国6个大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来看, 他们都把培训作为应付市场竞争和保持领先地位的最重要手段,不惜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德国产品以质量享誉全球。前德国总理曾自豪地说:“经过很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局长黄玉斌说:“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科技人员,但中国的产业工人在劳动技能培训和开发方面在国际上大概落后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