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几年,正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改革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以前积累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凸现出来。这其中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城镇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其发展之迅猛令人震惊。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7年底,我国城镇下岗职工已增至1200万人,今后3年仅国有企业还将有800—1000万富余人员需要下岗分流,即便扣除再就业人员,我国城镇下岗人员规模将肯定超过1200万。除此以外,我国每年还将有几百万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中等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谋生,两者相加,不难看出我国的就业压力之大小。由于就业问题主要出现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就业问题已成为百姓心目中改革开放是否成功的重要评判标准,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的下岗职工具有三大特点:35岁以上者居多(35—44岁者占70.4%);低学历者居多(初中以下学历者占70.6%);女性居多(占65%)。这些特点使下岗职工再就业时显得先天不足;而刚从学校毕业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没有受过就业训练,就业能力同样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若没有政府的引导,这样的就业大军在社会上放任自流,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不堪想象。国家和他们自己,都迫切要弄清,路在何方? 一、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董辅认为,下岗现象有诸多成因,计划体制下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的隐性失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竞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差别和东西部差别以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经济周期等,使转轨过程中的岗位与人之间产生了不协调,许多人没事干,但同时又有许多事没人干。这样的事和人不配套,是下岗人员急剧增多的根本原因。过去,在计划体制下,大家同吃大锅饭;而现在为了追求效率,连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都要“下岗”,人自然不能幸免。为了生存,下岗人员需要有更多的产业来容纳他们,对他们来说,缺事;而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市场一体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许多产业需要大发展,需要吸纳更多的合格的人,对这些产业来说,缺人。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现实是合适的岗位需要合适的人,而我们既需要在市场经济下转变和开拓岗位,以适应竞争,更需要人能满足岗位的需要。换句话说,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改造的是劳动者。新岗位需要培养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再就业则应该是对劳动者进行再加工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只能靠职业教育来完成。使社会上的事和人在新形势下协调起来,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正是职业教育新的社会角色。 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让下岗职工和行业者针对市场的变化来重塑自己,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使需要人的岗位有合适的人;二是要提高各类产品知识含量及第三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以扩大总就业容量。这两个途径对应于两类职业教育,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既要使劳动者能够在市场经济下人有所劳,也要培养相当数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明确了社会角色后,就应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主动为经济主战场服务。 二、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的发展定位 抓住了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就是抓住了市场就业的重点,抓住了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增长点。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认为,现在全国有一千多万下岗职工,这部分人主要是城市里的普通工人,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基本素质,学历较低,一旦下岗,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有工作机会却不会干或者不愿干。因此,通过有组织、有方向的就业培训,使其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即便待遇低,他们的心理也可接受。这样,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 在这样的培训中,预测新的就业生长点非常关键。因为这样的职业教育对社会来说是劳动力生产工厂,对个人来说是劳动预备教育,毕业即就业,所以,在这样的培训中政府统筹安排异常重要。就业培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再就业培训体系。在充分发挥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就业、转岗培训作用的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的就业培训体系,发挥就业培训中心、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同时,国家应建立横向协作培训网络,打破行业和企业间的界限,实施以就业训练为龙头的规范化、集团化培训,按专业分工合理布点,设立不同专业的就业培训基地,为下岗职工和刚出校门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培训选择。 这种就业培训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地方和行业的具体需求。例如:超前定向培训,即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由政府、企业联合组织的有针对性的超前培训,以使下岗职工和刚毕业的学生具备到新的产业部门上岗的能力;应急培训,即生产方向在小范围内进行调整时,可以临时对下岗职工或刚毕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新岗位培训,以解决岗位与工人技能间的矛盾。就业培训,必须因人、因情、因时而异,不管哪个部门参与这项工作,都不能急功近利,要开展科学调研和预测,将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为一体,才能做到人业两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