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精神,我省从1997年开始对地方属非师范、体育类普通中专试行招生计划“并轨”改革,并决定在2000年对全省所有普通中专实行“并轨”招生。与招生计划“并轨”改革相配套的是推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由国家计划分配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轨道。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回收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增加教育投入,更在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使学校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但是这一改革对长期习惯于国家包招生、包分配的普通中专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若不认真研究,“并轨”后普通中专将面临怎样的形势,应采取什么对策,很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故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 实行“并轨”改革后,普通中专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并轨”改革为普通中专学校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机遇,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并轨”改革为普通中专学校开辟了新的经费渠道。“并轨”改革后,学生一律缴费上学,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委联合文件规定,中专学校视专业不同可以向学生收取每生每年2000-4600元的培养费和每生每年400元的往宿费,省计经委、省教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浙江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试行招生计划“并轨”改革的通知》指出:“实行‘并轨’缴费上学后,学校的事业经费学校主管部门仍继续按原拨款办法安排,不得因此而减少。”可见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得益的首先是学校,通过这一举措,中专学校可望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有效地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为中专学校的自我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二是“并轨”改革为普通中专学校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并轨”改革的实质是把教育推向市场,它改变了由国家包办教育的传统做法,迫使学校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长的责任仅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至于办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诸如人事、经费、招生、分配等,统统依赖于政府部门。“并轨”改革后,学校不仅要抓好教学和管理,更要动脑筋想办法,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搞好招生和分配。因此,这一改革有利于中专学校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密切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客观上为学校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 但是,“并轨”改革也使普通中专学校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因不包分配引起的生源不足。 普通中专作为职业学校,学生上学主要受就业驱动,所以学校的招生工作受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制裕假定某所职业学校能基本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则报考者就多;若就业后行业待遇较好,报考者更是趋之若鹜。反之,报考者就少。 “并轨”改革后,由于实行不包分配制度,普通中专毕业生就业须进入人才交流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临的困难非常大。 一是从整个社会背景看,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营企业的改制,下岗工人与日俱增,下岗工人再就业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佳。1997年诸暨市要求分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共1744人,结果未能落实工作的近400人,占23%。虽落实工作,但专业不对口的无法统计,其中相当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简单劳动。 二是相对于高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更多的不利因素。 其一、中专毕业生学历档次低。目前,社会上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一些人不懂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宝塔型结构,不了解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片面地认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学历越高越好,因此在人才交流市场,一些用人单位总是瞄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而对学历档次低一点的中专生就较少有人问津,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其二、中专生女生比例高。笔者曾对一些初中毕业班班主任作过调查,据这些老师反映,在初中后分流过程中成绩稍好一点的男生一般都要求报考普高,以求三年后挤入大学校门。而女生则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其学习成绩的稳定性不及男生,即使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好的一些女生,亦担心进入高中后掉下来,为了求稳,她们较多报考中专。据诸暨市招生办提供的统计资料,诸暨市1997年报考普通中专的1655人中,有女生1006人,占61%。初中女生的报考心态导致了中专学校“阴盛阳衰”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师,如诸暨师范学校,1993年录取的200名普师生中,男生仅占20%。为解决男生比例过低问题,绍兴市招生办从1994年开始,采取男生降分录取的办法以保证男生比例不少于40%。其他中专学校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如诸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现有的752名普通中专生中,女生427人,占57%。女生比例高是中专生就业的又一个不利因素。这是因为,女生就业后很快面临恋爱结婚,生养孩子等现实问题,用人单位顾忌大;加上有些行业如建筑、安装、地质、勘探等,常年流动作业,有了女同志,工作生活都不方便。所以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录用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