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区文化的发展条件 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首先是在经济领域进行的,这种倾斜式的变革虽然与社会均衡发展的理想模式有很大差别,但极具中国特色,被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当代中国人最大的心病莫过于对“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认同——当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在先进的社会制度里过着穷的日子的时候,人们的不满与求富心态是不可抑制的。因此,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树起的改革开放大旗自然是以富裕小康为导向的,为此目的建立的中国特区也自然是经济特区。 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沿海几个并不起眼的中小城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这几个海防城市一直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但特区的旗帜一旦亮出来后,它们立刻变得十分抢眼,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兴奋点。挣脱了思想枷锁之后,中国人的创造才能和实干精神在特区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特区成了中国经济起飞和体制改革的“第一机群”。18年过去了,深圳特区已昂首进入了中国城市经济实力8 强的行列,这里的摩天大楼之多之高,早已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令世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潜力大为惊叹,赞不绝口。 经济起飞了,城市壮大了,“特区少年”也渐渐成熟了。现时的特区人自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路向,重新设计特区的未来形象。因此,进入90年代中叶以来,特区人越来越多地谈论着自身的文化发展议题,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转向了特区的文化事业。“经济强盛”与“文化幼稚”的反差已引起特区人的不满,对80年代一手硬一手软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特区迄今未能进入中国“文化名城”的行列耿耿于怀。在今天的特区,人们再也不想回避一个问题:应该重新确定未来特区的功能与它的文化地位。 为了证明特区文化的未来能如何发展,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角度——看看特区文化现有的一些弱点,来论证它将来的不可为性。 在中国,一个城市的功能与命运在很大的程度上仍是由一只“看得见的手”决定的,特区也不例外。目前中国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开放仍十分慎重,左盼右顾,三思而后行,远不如经济领域发展得那样快。似乎没有人想到要在内地办“政治特区”、“文化特区”或“教育特区”之类。对特区来说,既定的“经济特区”这顶帽子既不会摘,也不容易变,还要继续戴下去。改革的“试验场”、“排头兵”,“对外开放的窗口”等等功能,仍是针对经济发展的目标设定的。这便意味着,中央对特区经济所开的种种“绿灯”,并不会射向特区的文化领域。中央允许特区打破旧体制的框框,实现经济的超常发展,却没有给特区文化上的改革试验权和开放优先权。因此,经济特区既不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也不具备是中国“文化特区”的功能,目前还难以担起中国文化先行官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区”历来在政治中心城市,因为文化需要政治资源来哺养,政府是文化机构的第一投资者。所以,文化自古便与政治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一个城市政治上的优势很容易造成其在文化上的强势——国家的一流学府和艺术团体基本上集中在首都,省级的重要文化机构也多聚集在省会城市。大连之于沈阳,青岛之于济南,天津之于北京,这些城市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上的反差说明了这一问题。由于是非行政中心城市,特区文化可利用的政治资源自然极为有限,这使特区文化发展有先天不足之虞。 文化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时间这个酵母去酿制它,这与经济的发展明显不同。一个人有可能一夜之间变为富翁,却不可能一夜之间变为学者。经济可以超常高速发展,文化的成就却难以短时间速成。经济特区并不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地区,而是它的末梢尾,是古老国度的文化新生带,是在经济试管中制成的一个“巨婴”,明显缺乏文化名城所需的历史资源和长者魅力。历史是特区的短缺资源。客观地说,目前的特区文化如同80年代的特区经济一样,还处在腾飞的准备阶段。特区与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学术交流,在总体水平上如同一位高中生与博士的对话。我们的一些文化成就,充其量只能证明特区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少年大学生”。人们总爱把高等教育和艺术家群体的水平视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的基本标准,而在几个特区中,除了厦门大学外,现在还没有一所叫得响的大学,更短缺全国一流的文化名家和学者群体。在许多古老正统的学科和艺术创作领域中,特区“补缺”的路程尚很漫长,冒尖更需时日。就一般意义而言,时间的缺憾只能用时间来弥补。特区甚至不能指望通过十年八年的努力就可以彻底摘掉“文化少年”的帽子。 特区文化人才的自我造血功能极弱已成为制约特区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特区所拥有的博士、教授和国家级艺术家中,只有极少数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大部分都是靠外地“输血”引进。由于中国的特区不是文化特区,与内地其它城市相比,它在思想和体制上给文化人的对外开放度和创新自由度,优势不甚明显。同时,目前特区的专业文化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空白多,对高层次文化人的容量很有限,因此,特区对于许多较高层次的人才来说,显然吸引力不够。特区文化高级人才短缺的现象仍较为突出,这已成为阻碍特区文化升级,使其难以与国内一些文化中心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 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有它的“受众市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好文化素养的本地文化受众市场规模越大,文化的生存条件就越好。中国的经济特区都不是人口众多的大都会,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在城市规模上是小弟弟,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绝对数量也处于中国城市的二三流水平。因此,特区的文化市场目前还难以支撑起文化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