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县板桥乡燕华营村现有341户,耕地面积2770亩,其中粮田2300亩,配有大中型农机具12台(件),喷灌13套。1990年9月组建集体农场,1993年秋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农场为什么搞股份合作制 首先,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其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解决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再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筹措生产资金。 股份合作制的运作办法 1.确定董事会的领导和决策地位。农场形成股份合作制经济后,成立组织机构董事会。董事会对生产投入、经营管理和效益分配享有决策权。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农场场长、会计、出纳等管理人员由董事长聘任。 2.设置股权。即使置集体股、现金股和劳务股。集体股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土地租金入股,每亩股金100元,其中50元作为股金,另50元作为上缴提留,2300亩地股金为11.5万元;二是以固定资产折价入股,计股金7.5万元,两部分股额为19万元。现金股,指管理人员以现金入股所形成的股份,6名管理人员,每人1万元计股金6万元;劳务股,指农场管理人员全年假设工资,每人年工资定为5000元,作为配股分红,合计劳务股金3万元。三种股份总额为28万元,各股所占股金比例分别为67.5%、21.8%和10.7%。 3.一控四保。指经济合作社对农场实行宏观管理。一控指控制农场的工资总额,四保,即保4.1万元的农业税在夏季一次性交齐,保14.4万公斤国家征购粮一季完成,保11.5万元的土地提留分麦秋两季上缴经济合作社,保12万元的农机服务费按季付给机务队。 4、建立分配原则。农场利益分配时,以先积累,后分配为原则,从总利润中提取20%作为生产发展基金,提取10%作为场员福利或奖励基金,余下70%作为股份分红。 5.创造宽松环境。诸如研定效益指标本着“有产可超,有利可图,实在可行”;根据生产需要,调整种植计划;协调农用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实行重奖等,以推动合作经济向纵深发展。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实际效果 1.增强了关切度。农场转换机制后,产权更加明晰。每个场员以1万元现金和全年工资入股,农场效益与场员切身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联产连筋,入股连心,股份合作制把场员推向了主人翁地位。 2.提高了劳动产出率。农场实现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场员由原来16人减少到6人,劳均规模由144亩扩大到383亩,劳均产粮从15万公斤增到21.38万公斤,总收入161.2万元,实现利税77万元,人均利税12.8万元,净利润为61.45万元,用于股金分红49.16万元,股金回报率高达176%。 3.壮大了集体经济。按股金回报率176%计算,经济合作社以19万元的股金分得红利33.44万元,加上11.5万元的土地提留,经济合作社年获纯收入45万元,是1993年的15.5倍。农场当年积累12.29万元,这是建场以来从未有过的。人年收入为2.8万元,较1993年2500元增长了11倍。村民们从股份合作制的运作看到了希望,纷纷要求扩股参股。 完善股份合作制的相应举措 一是调整集体股本,保持集体股份占主导地位。鉴于固定资产作价过低的情况,对集体股本作适当调整,将农机具作价70万元参股,加上原来的19万元,集体股本增到91.5万元,占总股本的81.5%。二是调整现金股份,保持生产资金的有效供应。三是调整劳务股额,保持管理者的收入稳步增长。对管理者的年工资由人均5000元增至8000元,劳务股额由3万元提高到4.8万元,占股本总额的4.3%。四是调整农机管理体制,保持企业化管理。该村机务队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但农机折旧费未列入机务队的开销中,而由经济合作社承担,显然不尽合理,今年将机务队划归农场,农机折旧费摊入生产成本,这对加强农场企业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