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益业 四川农业银行学校

原文出处:
调研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建立在高效益的基础之上。作为农村经济支柱的乡镇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发展,其首要的是必须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乡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才能进一步开创新局面,才能真正起到农村经济支柱的作用。

      一、经济效益之评介

      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评介?对于这个问题,当前理论界和有关部门都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好的,它在开发利用资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支援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农村改革的深度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宏观上看社会效益非常好。另一种观点认为:乡镇企业就其企业行为、生产经营成果同国有企业、城市工业相比,其经济效益不佳,特别是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资金利税率等效益指标,不仅低于城市工业企业,而且呈递减趋势。从表面看,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乡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动力来思考,两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

      我们认为: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是个综合的概念,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要作综合的、全面的分析。一个方面是乡镇企业本身的企业行为、生产经营成果,即微观经济效益;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效益、市场效益、资源开发效益,即宏观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经营发展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宏观政策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应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社会效益,而宏观社会效益又是由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构成,如果企业自身的效益不好,宏观社会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因此,乡镇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与国家的宏观社会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应从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动力主要靠企业自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从这个角度思考,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微观经济效益(企业效益)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国家大环境稳定,既定方针不变,宏观效益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实现国家宏观社会效益目标,还是实现微观的企业效益目标,都应该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还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对我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中掩盖着的低效益,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四川的情况看,1985年至1993年,乡村两级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3.1%,而费用支出年均增长34.6%,定额流动资金年均增长33.6%,银行贷款年均增长35.7%,总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由81.9%上升到86.8%,每百元资金实现利润和税金分别以5.3%和10.3%的速度下滑。从横向看,1993年四川乡村工业与国有工业比较;全员劳动生产率,乡村工业是1992元,国有工业是27957元;百元资金实现利税,乡村工业5.8元,国有工业6.9元;百元总产值实现利税,乡村工业是6.4元,国有工业10.85元。由此可见,“七五”时期以来,乡镇企业投入的增长高于产出的增长,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不断下降,这种高速度低效益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乡镇企业的行业多,部门多,并且是跨城市和乡村的两栖企业经济,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因素十分复杂。从四川的情况看,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形成一种重速度、轻效益的相互攀比风。国家选择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子本来是对的。但是一些地区不从客观实际出发,重速度,轻效益,重发展,轻管理,重外延,轻内涵,于是摊子愈铺愈大,效益愈来愈低,亏损企业不断增加,包袱越背越重。1990年至1993年,某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8.2%,而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却以6.1%的速度递减,每百元资金利税由1990年的7.6元下降到1993年的6.3元,1993年乡村两级亏损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12%。这种被扭曲了的增长格局,一是指导方法上只注重产值增长,不重视产品适销对路,不重视效益;二是过度依靠银行贷款,企业负债累累。据四川35个县抽样调查,1993年乡村两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65%是靠银行贷款,贷款和借款占企业资金的90.6%。这种主要依靠贷款来实现产值增长的局面是难以为继的。

      原因之二:企业有机构成低,设备落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从全国看,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大大落后于国有企业,在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四川乡镇工业80%的生产设备是城市企业淘汰的六、七十年代的老、旧设备,现代型的先进生产设备为数极少。如成都地区的乡镇榨油厂,多数使用的是六十年代的“95型”榨制机,耗能大,出油率低,生产成本高。像这样的落后设备,在乡镇造纸、塑料、玻璃、冶炼等行业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技术人员看,多数乡镇企业是用高薪向外聘请,自有技术人才少,素质低。据四川省180家乡镇企业调查,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5.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技术员只有10%。

      原因之三: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乡镇企业由于受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加之各种行政区划的隔离,在其起步时期就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分散布局,因而其规模效益远远落后于城市企业。四川省242个乡镇企业,80%分布在自然村,7%在行政村,12%在乡镇所在地,在县城的只有1%。1993年乡村两级工业企业平均拥有固定资产净值为19.8万元,仅为城市工业企业平均326万元的6.1%。这种规模小、布局分散的格局,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还影响到资金、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