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审美文化是民族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亦为民族美学理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开展民族审美文化研究,首先要廓清其内涵与外延。因此,对民族审美文化定义的界说就十分重要了。本文就民族审美文化定义及其意义提出个人看法。 一、民族审美文化及其定义 本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美学研究陷入了困境,沸腾近10年的美学热开始降温。此间出现的许多新方法和观点,并没有使美学研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人们从躁热的氛围中逐渐冷静下来,不少学者进行反思,寻找新的突破口。人们发现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美学流派被介绍进来。部分学者采用西方的方法论和观点进行研究,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打开了视野。但也存在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准确地运用到研究之中,并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正确地吸收,融贯到美学研究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人受“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西方工具理性在美学界被一些人极端推崇,甚至鼓吹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他们把西方美学方法和观点生吞活剥地照搬过来,在个性和共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理性和本能问题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偏重自然性而忽视社会性,强调本能而忽视社会性。在文化观和美学观方面持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他们的美学观自然裹夹着宗教主义、自然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另一个问题是,在现有的中国美学史论著中,基本上是以汉族美学思想为主题来论说的。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偏颇和缺失。我国是众多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族是大家族,人口众多,历史文化悠久。但汉族的美学思想曾与周边的众多民族发生关系,吸纳不少民族的美学精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注:参见拙作《论民族审美意识》,《学术论坛》1998年第6期,第34页。)应该说,中国美学思想史, 仅有汉民族的美学是不够的,要给少数民族美学思想以足够的研究。这样的中国美学史才能称得上有根有源、有血有肉的、完整的、生动的中国美学思想史。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一些学者无意中忘却汉族的祖先,也是由弱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之后逐步发展壮大的,忘却了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发展的贡献,无意中站到了“汉文化中心论”一边。难怪,当我们提出开展民族美学研究,建立民族美学学科时,就有人说,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他们的美学思想不值得研究。自然,他们也就封闭了自己的理论视野。当然,从客观上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多无自己的文字。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歧视态度,故对他们的文字记载也很少。除了现存遗留的文物、民歌、舞蹈、绘画、口头文学等东西之外,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整理、翻译还远远不够。客观上给研究者造成研究的不够和缺失,造成了目前中国美学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缺陷。 与此相关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大批美学著作使用的事例、资料基本上是十九、二十世纪的陈年旧货,造成脱离时代精神的弊症,严重影响理论的深度以及人们对美学的期望。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开始了民族美学研究,如,这一时期悄然兴起的东西方美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思想史研究;民族民间美学思想研究等,取得了大批成果。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灿烂的民族审美文化思想史。尽管还不是自觉民族美学研究,但从广义来说,它是民族美学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我们所提出的民族审美文化研究的一部分。 上述中国美学研究的积弊,产生了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美学的客观要求,即建立一个既能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体化,并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统一,从崭新的角度全方位俯瞰,结合新审美资料来丰富美学研究,摈弃“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汉文化中心论”的观念倾向,吸收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方法和营养的新美学体系。在此背景下,1989年,建立民族美学学科和流派被广西美学界提出来。(注:参见拙作《民族美学理论性质及其意义》,《广西美学通讯》1990年12月版。)随后,民族审美文化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注:参见拙作《开展民族美学研究 弘扬民族审美文化》,《广西社会科学》1991年2期。) 那么,民族审美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何以称得上民族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和民族美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呢?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 我们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即广义的文化。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文化的定义,但与文化紧密联系的论述相当丰富,仅从《礼·乐记》中就有不少的论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即礼,易令人厌烦的东西,鼓励人行礼,就是文;乐,人所喜欢的东西,常使人乐而忘返,对此加以抑止即文。实践“文”的过程即文化的过程和审美的过程。因此,先人们认为:“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史记·谥法解》)。把“文”看作人创造物质与精神的结果。显然,与现代文化定义相吻合。 西方哲学家谢林说过:美学是哲学大厦的拱顶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所包容的,也意味着审美所包容的,且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可以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是以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创造的过程与审美过程紧密联系。广义来说,美即创造,创造即美。从审美发生学角度看,民族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最高表现形式,亦最充满魅力的部分,是人类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体验。因此,民族审美文化必然在最大限度内显现出一个时代文化创造的最高的价值和意义。各民族的审美创造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民族的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审美创造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贯穿其中,即人类的审美创造是对人自身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占有。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必然是通过人的各种文化形式表现的,人的各种文化就其终极价值取向都表征着的目的性和自由的追求。因此,各民族审美文化创造的理想与人类文化创造的目的性是一致的。各民族的文化创造都包容着美的创造,换句话说,各民族的各种文化成果都包容着审美的内涵。民族审美文化不仅仅存在于民族文艺的审美活动中,且包容于民族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成果之中。就此,我们说民族审美文化普遍存在于民族社会文化的多种领域,且是各种文化的高级的、优秀的成果。这从质的意义上规定了民族审美文化不仅仅是“西方文化中心论”者想象的那样,工具理性绝对精神是人类的终极价值。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只有那些工业化的民族才有优秀的审美文化。“汉文化中心论”也就不攻自破了,是华夏各民族创造了包括主体民族汉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审美文化。汉族审美文化包容了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少数民族也吸纳了汉族的审美文化。显然,民族审美文化与文化普遍的联系性,是民族审美文化所包容的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