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谱写美学研究新篇章

——“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中华美学学会、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所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具体承办的“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于1999年5月8日—12日在成都召开。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滕守尧教授,副秘书长王德胜教授以及来自全国80多所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近14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会议收到高质量的论文百余篇。与会代表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 关于美学基本问题

      该问题主要围绕两个论题展开。一是美学本体论问题,二是理论体系问题。陈晓春、熊良智提出,美学基本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特殊的视角,即: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实践美学一个基本失误是只看到实践性,没看到人和自然的血缘关系,尤其缺乏对人的自然本真状态与美的联系的思考。邹其昌指出,实践对美学而言,只是指人的存在方式。杨春时认为,实践论美学的实践观念是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而不是美学性的逻辑起点和本原。刘恒健认为,美学研究应回到本原。实践美学是理性方式,而美学是人文学科,从人的“生存”本体去思考美学更合适,宗白华先生的美学就是本原性的美学。齐大卫提出,美学的中心任务是对人的生存及其活动的思考,因此他提倡以一种真正全面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使生命活动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实现人自身在终结意义上的彻底解放的“最大的美”。彭锋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美或漂亮,而是事物所呈出的一种不同于日常状态的本然状态。审美不是一种认识,也不是一种超越,而是一种还原。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

      与会学者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作了深刻真诚的反思。汝信认为,美学理论上的创新,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努力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聂振斌认为,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活决定艺术创造的基本观点,忽视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对美学和艺术本身的影响,导致了文艺批评政治化、简单化。而文化方面的观念、兴趣、才能、习俗、信仰、理念等等,更直接影响艺术创作和审美能力。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才能胜任美学的综合出新,担负起文化学研究尤其是跨文化研究的历史重任。张德厚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应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审美文化传统的精华结合起来。一方面,应进一步确立并充实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天然”富有的人类本体论的人本主义性质,将我们悠久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想传统、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传统的文艺教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实现中国化;另一方面,应以我国传统美学的诸多概念进一步充实完善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范围等理论、观念。林树明还对女性主义批评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徐碧辉对五六十年代我国关于美学问题的大讨论也进行了哲学反思。

      三 关于中国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钟仕伦、李天道强调,美学研究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的基础上,用现代美学理论作为新的坐标参照系和透视点,系统地分析、审视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揭示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奥秘,由此来建立新的科学的美学体系。皮朝纲、刘方认为20世纪的中国美学建构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两组既构成内在矛盾又形成外在冲突的思想知识背景、张力作用下展开的。中国传统美学在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理论过程中仍具有潜在有力的影响:首先,传统美学及其相关知识,构成了吸收西方美学的潜在基础与前理解结构;其次,西方美学思想不断本土化与被误读的知识性背景,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起的潜在作用;第三,在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中的有效部分,由于西方美学“他者”的介入与新视域的展开而被激活,被重新认识、发现和利用,并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有机组成。

      四 关于百年美学的回顾

      站在世纪之末的时空中,与会专家和学者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及世界的美学研究。王德胜指出,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进行学术史考察,其目的就是要从具体历史过程中发现美学在20世纪中国的知识性增长与变异特性。从总的方面看来,在“两脉整合”(其一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知识传承系统,其二是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美学理论的引进与认识系统)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一,中西方两种知识系统在整合过程中所必须出现的矛盾与冲突;第二,这一整合过程对于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价值构造所具有的影响;第三,这种影响的发生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具体特性和意义,以及这种影响的存在为中国美学学术形态的确立提供了什么样的规范。邢煦寰认为,世界当代美学新潮流有以下特点:一是从美的哲学到美的哲学的否定,再到美的哲学的复归;二是从感性学的否定到感性学的复归;三是从艺术哲学到艺术哲学的否定再到艺术哲学的复归;四是从形的学问到形的学问的否定再到形的学问的复归。另外,傅瑾认为近100年的中国美学更像是“西方美学在中国”, 而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美学的民族化仍然是需要众多美学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理想。李庆本认为,我国的美学研究与文化批评,应冲破“文化决定论”,这才能有效克服“中西”绝对论,从而给予“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文化同等的尊重。

      五 21世纪美学研究的展望

      与会学者对21世纪的美学展望成为此次大会上的焦点和主旋律。滕守尧深刻地提出,必须从人类根本生存方式上看待21世纪的美学和美育的重要性。艺术化的生存方式,是数字化时代人类即新时代人类的必然和必须。艺术不仅集结了自然和生物还集结了人本身的智慧、文化和素质持续发展的秘密,人们通过艺术的熏陶及“异质同构”作用,从而获得贴近“智慧”本身的创生性心灵结构,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最需要的。於贤德也认为,美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通过技术美学、劳动美学和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以创造美学形态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创造活动;将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的和谐融合的引导和规范,以发展美学形态进一步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将继续通过对人的心理世界的滋润、精神品位的提升,以人生美学的形态,为人的心灵的美好和精神的净化做出贡献。张道一在闭幕式上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为题,特别强调了中国美学家应对中国艺术进行全面观照,美学家应同艺术家交朋友。他还在对以往艺术教育中的“两种人才模式”的反思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教育模式。蒋冰海还强调了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的必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