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审美评价:不得不说的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俗话说,看佛容易筑佛难。我讲的东西也许有很多漏洞,但时间不留情,催我非讲不可。我就自己所想到的讲讲,其中可能有有价值的部分,也可能有不对的或互相矛盾的。

      美学是什么?

      我认为美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审美现象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美的最高表现——艺术——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审美现象它是很广泛的,艺术建立于人的审美判断上面,艺术不过是审美现象里面的一部分。如果说光是研究艺术,那么,艺术又是从何而来呢?如果我要描写新英雄人物,就是因为他很美,给了他很高评价;若不给他很高评价,就很难创造一篇歌颂新英雄人物的艺术作品。不研究审美现象,光是看到艺术现象,就会使我们对艺术的研究离开生活,好象艺术很特殊,与生活本身没有关系。广泛研究审美现象的基础规律,这是美学的任务。但是审美现象很广泛,如糖果盒装潢很美,也是审美现象,那么美学是否是研究这些东西呢?不是的,而是有重点地去研究艺术。为什么呢?因为艺术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来满足我们自己的审美要求,而且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东西,它的现象更为复杂,所以美学特别地研究美的最高表现——艺术——的基本规律。将美学看成研究一般的审美现象,将艺术的位置摆在不够很重要的位置,那是不对的,应将艺术看作美学研究的最高标准。假如将美学只看作研究艺术,则艺术从何而来,这点还不能解释。所以经过多方权衡和比较,我们一般地研究美的规律,特别是艺术美的规律。我们必须从生活中来研究审美现象,艺术的美是从生活中的审美现象来,否则艺术无从产生。美是集中地高度地表现在艺术中,故美学不能不集中更多力量在艺术的基本规律的研究上面。

      美与美感

      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首先肯定客观现实是存在的,但不是说,客观现实存在了,美也就存在了。从认识论来说,从哲学来说,客观现实是先于人发生的,但不能因哲学有此命题而认为美也先于人而存在。若说美的存在,是先于人的存在,那就是将哲学上的认识论的命题(物先于人存在)硬套在美学上,是不适当的。这样会抹杀美是作为社会生活现象而存在的这样命题。所以说,美是社会生活现象,意思是说美是在社会生活里面才有的。假如说美不是以人的存在而存在,那么在人没有出生前,究竟什么叫美?我们很难想象人类祖先几千年以前,美的客观性是什么。地球早就存在了,它的美在哪里呢?恐龙在人出世前就有了,那恐龙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人去谈物的属性,将美归结为类的典型。那是错误的。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说到许多旧的哲学家将许多事物归结为类,这种寻找的办法,是盲哑的自然性,所以他反对这种旧唯物论。其次将美离开人去谈,会将美的法则抽象化,如黄金比例、和谐对称、色彩调和等等,这会使美成为形式主义的美。画一个图画,说其色彩线条都很好,就是美,这就会失去社会内容而成为形式主义的美。看来好象是唯物证实,实际上却是形式主义。离开人的生活去谈线条色彩是不对的,因为线条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有意义,故美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中,而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美的评价。一个人若是感到某一事物的存在,这是生理的事实,我们看到花,并不一定构成美的现象,我们看到山水田野,常感到有山水田野,并不构成审美的现象。这样看,美作为美感,不仅是感到它存在就美。光是存在,我们并不发生美的感觉。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说到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的反映。假如这样说,我们也可以说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

      怎么样才能构成审美现象呢?我不同意朱光潜先生说是感觉加上意识形态的反映就构成审美现象,这样讲,未免过于性急。我认为审美现象首先应从生活与实践中去找寻根源。这就长了,要从原始社会讲起。因为我们要生活,要创造工具,从事劳动,满足物质需要,由狩猎到耕稼时期,……在劳动时,人作用于对象,同时对象也作用于主体。例如,以刀去打猎,那么刀与动物也作用于我们。打狐狸,它跑得快,使我们动作不得不加快。人们为更好地工作,不得不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例如,打猎就不能不研究那些野兽是属于何种性质,我们要认识事物……,要去感知它,描绘它。另一方面,对象对于我们发生各种不同的效果,愉快的、不愉快的效果。因此,人们同时对于对象又发生情感的反映,例如,不容易猎虎,又恐被吃掉,就产生恐惧的感觉。因此,人最初就对对象作了审美的评价。人作用于对象,而对象又作用于人,经过一定程度的反复,这个对象就在我们眼中留下表象,而被确定下来,作为再认识对象的条件。这个表象既是对象的属性,所以,此表象必与此对象相对应。由于有了此表象,更容易将此事物认作对象。由于人不断的劳动创造,接触了不少的对象,接触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人对周围事物感觉力也增多了,这样就产生了人的主观力量。这个主观力量,可以说是为对象所创造与提高的;同时,它又是对象的对立物,没有对象,也就没有主观力量。从前学过三角、几何,是有这方面的主观力量的,可几十年没有再用,我的主观力量也就消失了。对象产生了人的主观力量的同时,对象又造成了人们对它的需要。例如,吃辣椒,就培养了吃辣椒的能力;有了此能力,也就需要辣椒了,不吃辣椒也就没有了品味辣椒的能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观力量为什么会不断丰富。也可以说,随着劳动的发达,随着人们对于对象的意义的把握,人的主观力量不断发展,人的情感与审美评价也日益变化。例如,过去看见狐狸要取而食之,知识发达了,我们对对象的情感反映也不同了,而猎取了狐狸来做皮衣。过去对海洋感到很神秘,后来知道可以渡过海洋去到别处,就没有什么神秘。人们过去看到袋鼠很惊奇,后来知道它可以吃,看见了产生喜悦的感情。原始社会,人对于好、善、美很难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碰到胜利,也遇到失败,当人们由于辛苦劳动得到丰收后,感到快乐,这样就会感到这些谷物是美的。人们之间的战争,是有胜有败的,人们总觉得胜利是美的。由于物质上的满足,跟着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人们经历着愉快和情感上的鼓舞,往往是在事情过后,如丰收过后,战争过后,经常习惯了,就希望丰收和胜利日子再来一次,于是产生了绘画与舞蹈,舞蹈也常常是将丰收的动作再重现一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