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富兴 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昆明市 450091

原文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美学不仅有着一系列范畴,而且确实存在着一个美学范畴体系。因为中国古典美学不仅具备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各范畴之间存在着有机的逻辑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潜在的,但确实存在着。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字号:

      一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对中国古典美学整体结构、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宏观认识。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间究竟有没有一个体系?反体系论者认为没有。他们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只有一系列范畴,而不存在一个体系。理由有二:一曰古人只是提出一系列范畴,并没有给出诸范畴间的联系;今人提出的任何体系只是今人的理解,不符合古典美学的客观事实。二曰任何理论体系都没有不崩溃的,因而关于古典美学范畴体系的研究与创构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认为,中国古典美学诸范畴间理应存在着一个体系。一部中国美学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展史,而美学史上出现的一系列重要范畴正记录着本民族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意识和独特理解,同时也反映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客观形态和必然规律。是人类审美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民族审美活动自身内在结构的有机性决定着反映这些内容的诸美学范畴间的逻辑性。如果这些范畴间无任何逻辑联系,那就说明这些范畴是些纯主观随意性的东西,它们无法反映中华民族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也就无法有效地指导古代的艺术审美实践。但美学史的事实正好推翻了上述假设,“意象”、“气韵”、“情景”、“意境”等诸范畴不仅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被提升出来,而且又长期有效地指导着古典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实践,是一些稳定性极高、受到普遍欢迎和运用的范畴。这反证出这些美学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反证出它们与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实践的一致。因而,这些观念形态的东西就必然地具有真理性的内容,它们所揭示的人类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地表现为范畴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范畴间所呈现出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结构便是范畴的体系性。因此,并不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间客观上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客观上不存在一个体系,而是由于中华民族重整体感悟而轻分析思辨的思维传统,前人只是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范畴,而没有进一步梳理这些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一套严密的理论将它们明显地呈现出来。这里需要区别两种体系,一曰潜在体系,二曰现实体系。前者是指古典美学范畴间理应具有、必然存在的内在逻辑联系;后者是指揭示这种范畴间内在逻辑联系的较完善严密的观念表达形式,前者是理应存在的看不见的逻辑结构,后者是已经存在的、完成了的学科形态。我们所说的有,是指相信古典美学范畴间存在着一个潜在的体系;我们所说的没有,是指古典美学史上尚未出现对诸范畴内在联系进行明确总结的现实的理论体系。区别了这两种体系,问题讨论起来就会更容易些。显然,现实体系的缺乏并不能证明潜在体系的不存在,否则我们就又回到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老路上去了。

      我们还需要区别两种体系:客观体系和主观体系。前者是指古典美学范畴间自身具有的内在有机联系;后者是指个别思想家对前者理解、阐释所形成的严密而又独特的理论形态。所谓客观,是指这种有机联系是范畴间自身所具有的;所谓主观,是指这种阐释的具体表现形态出自人类主体,具体地说,是由单个理论家完成的。一方面,任何一位理论家所建构的体系,不管他主观上已尽了多大的努力,主观上认为自己的呈现是多么客观,由于所受诸种条件的限制,都不得不打上自己的烙印,因而造成与客观体系间的距离,其体系必然地具有了主观性。另一方面,任何一种主观性体系,只要是理论家对美学史认真梳理、严肃思考的结果,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就一定会有与客观体系重合的部分,因而他的主观体系也就有了真理性的内容。对客观体系的认识与呈现,认识与呈现中的主客观统一,不论对每个理论家,还是对整个人类主体,都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逐渐缩小两种体系间距离、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在本质上是客观的,但这种内在联系却必须经由主体精神去发现、阐释和呈现;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认识结果的表现形态则不得不是主观的,这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所面临的无可逃避的悖论,面对这个悖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对认识过程、结果主观性的警觉和自觉克服,以尽量缩小这两种体系间的距离,而不是因为理论体系的主观性就放弃了呈现客观体系的努力,就像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样。

      必然要崩溃的是主观体系,而客观体系则永存,这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研究古典美学的根本理由。每个理论家建构主观体系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会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在于它会永垂不朽,而在于它毕竟为人们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正确认识,或因它的谬误而开启了他人、后人接近真理的正确道路。因此,认识的相对性并不能消解理论家主观体系的价值,倒是一蹴而就的真理观蒙蔽了理论家主观追求的意义。也许,当我们自赏于因主观体系不能永恒而放弃对客观体系研究的精明时,却已不知不觉地做了传统思维习惯的俘虏。

      二

      寻找或建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中国古典美学只反映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个性,其实这是个误区。不反映共性的个性,这首先在哲学原理上说不通。研究体系是为了呈现范畴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什么叫有机联系,什么叫逻辑规律?反映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规律便是范畴体系的基本内涵。其实,除了弄清本民族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之外,以民族美学的特殊事实证明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民族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民族美学对世界美学贡献的方式之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正是民族美学研究的起点和基本参照。具体而言,离开了美学原理关于人类审美活动基本结构的知识,面对美学史上一大堆概念和范畴,我们简直就无从下手。因此,强烈的美学原理意识,也许是民族美学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其实,美学原理是处理民族美学范畴材料的最基本、首要的方法。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基本框架从哪里来?正从美学原理所讨论的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结构中来。比如,如果我们根据美学原理对人类艺术审美活动三大块的划分——审美对象、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来梳理中国古典美学诸范畴,思路就会豁然贯通,归纳起来就非常方便。而且我们相信,这样的归纳是基本正确的,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活动,只要它自觉成熟到一定地步,就必然会呈现为这样一个过程或结构。审美范畴必然会反映当时的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必然会产生相关的范畴,不管其概念表达形式是什么。否则,这一民族审美意识的自觉程度就大可怀疑了。如何寻找本民族美学范畴体系?以美学原理关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见解来归纳民族美学的范畴材料,恐怕是最基本的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