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质问题长期无解原因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惠霞 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系 邮政编码:710065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美本质问题的研究如果从柏拉图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正如朱狄先生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指出的:“美本质问题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讨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从现象上看,这一问题的解决反而显得愈来愈困难了。”(注: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 14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甚至早在1903 年,威廉·奈德(WilliamKnight)在《美的哲学》中,开篇第一句便是:“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近年来,有的美学研究者更直接了当地提出:“美,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字样,为了探讨它的本质,竟耗尽了历代多少学者的心血”! (注:《美学》月刊1986年第七期第26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本质问题的研究何以陷入如此尴尬的结局?造成其长期无解的根本原因何在?

      W·海森柏在谈及量子论的历史时指出,本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改变问题的提法”。他说:“物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才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而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注:W·海森柏:《物理学和哲学》第6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现代物理学这一经验教训启示在于: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往往在问题本身。这颇类似于数学中形形色色的无解题,或者一开始便抄错条件要求的题,任你费力再大,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美本质问题属于后者,是一道从开始便抄错了的题。

      一

      根据现有的史料,柏拉图是最早提出美本质问题并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研究的人。柏氏开美本质问题研究之先河,对美学的发展贡献莫大,对此,中外学者论述甚多。而然,柏氏研究方法上的偏颇和哲学上的局限,从一开始便把美本质问题研究引入歧途,却少有人提及。

      关于柏氏研究方法上的偏颇,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假装是在跟随着论证并且用纯粹理论的标准来下判断的,但事实上他却在歪曲讨论,使之达到一种道德的结论。他把这种恶习引到哲学里面来,从此之后哲学里就一直有着这种恶习。”(注:罗素:《西方哲学史》第11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在美本质问题的研究上,充分地体现了柏拉图这一“特点”。

      《大希庇阿斯篇》(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178—2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是柏拉图提出美本质问题和研究美本质问题的重要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柏拉图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语言表达上的技巧,偷换概念,使讨论结果符合自己的哲学结论。首先让我们看看柏拉图笔下“美”的概念是怎样变换的。

      文章开篇即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近来在一个讨论会里,我指责某些东西丑,赞扬某些东西美”。这里,首次提到“美”一词,很显然,指的是对事物的评价。

      接着,柏拉图借他人之口问:“苏格拉底,你怎样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你能替美下一个定义什么?此句紧接前句,“什么是美”,可以理解为“什么是美的东西”的省略,也可以理解为判断事物美与不美的标准,“替美下一个定义”,即要求对美的事物做一个定性的判断,或者说研究事物美与不美的标准。

      随后,苏格拉底要求大希庇阿斯:“请你把什么是美给我解释明白”。从表面上看,这里“什么是美”似乎是上句的简单重复,但从其紧跟的动词看,其含义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在“什么是美”之后,柏拉图用了一个动词“解释”。我们知道,如果要说明具体的事物,一般用判断词“是”,如此前柏氏讲的那样,“解释”一般用于说明抽象的东西,如原因、问题等。联系下文看,柏拉图重复“什么是美”是一个过渡,即从具体的美的事物向抽象的“美”过渡。“美”一词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使美的东西美的因素”。柏氏显然倾向于后者,这就是他随后提出的“美本身”。

      关于“美本身”,柏氏是这样描述的:“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它是“一个真实的东西”。这样,“美”便不再是对事物的评价,不再是事物的修饰语,也不是美的事物抽象的总称,而有了独立的、实体性的意义。

      从具体事物的评价,到美的事物,到美物之所以美的原因(或因素),到美本身,通过四个概念的转换,柏氏完成了“美本质问题”提出的整个过程。这是人类探讨美本质问题的滥觞。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长达二千多年的美本质讨论,对于推动美学研究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如上所举,柏拉图的论证过程是不科学的。作为美本质问题追寻的具有独立的、实体性的“美”,不是来自于审美实际的发现,而是从概念的偷换中产生的,这就使美本质问题的大厦从一开始便建造在空虚之中。

      二

      “谁见过“美”的本体?”(注:《报刊资料选汇·美学》1986年第7期25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十多年前, 一位美学研究者曾经在文章中大声喝问,至今未有人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而没有人见到过“美”的本身。科学发展到今天,甚至没有一个科学家会想到从美的事物中提取“美本身”。从柏拉图提出这一概念至今,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种独立的、实体性的“美”(或“美本身”)的存在。那么,柏拉图为何要苦苦寻找这种东西,并将其作为美学的头等大事呢?这与其所处时代哲学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