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采先生及其学术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文俊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5-0076-02

      马采,别号采真子,字君白,1904年4月20 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

      1921年10月被广东当局公费派往日本留学,1927年在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师从日本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儿多郎和田边元,后又改从日本著名美学家深田康算专攻美学,最后由植田寿藏教授的指导下,于1931年完成大学学业,获文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相当于今研究生院),在泷精一教授指导下,研究美学和美术史。1933年10月毕业后,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1939年初,被提升为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几经搬迁,马采教授作为迁校的先遣部队,先后辗转于粤西罗定、广西南宁、越南河内、云南澄江、贵州贵阳、湖南衡阳、粤北坪石、仁化扶溪等地。期间,于1938年在迁校途中与哲学系助教陈云女士共结连理,从此,这一对患难夫妻相濡以沫,直至白头。

      抗战结束后,马采回到广州, 先后任教于法商学院和珠海大学, 1950年被保送到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任教。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调到北京大学任教,1960年中山大学复办哲学系,又返回中山大学工作。

      马采教授是我国当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博学精深,贯通中西。早年,他率先把黑格尔美学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著有《黑格尔美学辩证法》、《论艺术理念的发展》等论著,提出“创作与鉴赏正是艺术理念不可分割的两面。没有不被创作的艺术,也没有不被鉴赏的艺术。鉴赏便是创作,创作便是鉴赏。”其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称为“马氏美学辩证法”。

      抗战结束以后,马采教授从德国观念论美学转向李善斯美学移感说,发表了《释移感》、《论美——从移感说观点看审美评价的意见》,并将李善斯的“生命感情”与中国画学“六法论”的“气韵生动”联系起来,用一种跨文化的观点开展对中国美学的研究,发表了《中国美艺讲演录》、《孔子与音乐》、《顾恺之研究》、《王维研究》等论著。同时,马采教授还提出应创立一门艺术学,把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美学的对象是美,而艺术学的对象则是艺术,不可把美与艺术混为一谈。

      马采教授还是我国当代美学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与其他教授一起共同开设了我国解放后第一次美学专题课,主讲《黑格尔以后的西方美学》,获得成功,从而奠定了我国美学高等教育的基础。1980年,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大力开展审美教育,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呼吁,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推动了美学的普及教育,丰富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由于马采教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他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广东美学学会顾问、中华全国日本哲学学会顾问等职。

      在哲学上,马采教授精通西方哲学和日本哲学,尤其精通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早在40年代,他就出版了《哲学概论》、《原哲》等著作,《哲学概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是一本哲学入门教材;《原哲》以苏格拉底为中心,抒发了马采多年来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心得,其对苏格拉底哲学人格的评价,投射了马采教授本人的哲学信仰和治学精神,深得后学者的景仰。晚年,他又出版了《世界哲学史年表》,这是外国哲学研究的浩大的基础工程,填补了我国外国哲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空白。

      作为翻译家,马采教授翻译出版了一批颇有思想价值的外国著作,例如,费希特的《告德意志国民》、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基督抹杀论》、《二十世纪的怪物——帝国主义》、《近代日本思想史》和安藤昌益的《良演哲论》、《自然世论》等,此外,还翻译出版了《萨摩亚史》等历史文化著作,丰富了我国的学术文化,推动了学术交流。

      马采教授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默默耕耘,淡泊名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以耋耋之年,与夫人陈云一起,仍孜孜不倦地耕耘于学术园地。近年出版了《哲学与美学文集》、《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马采译文集》亦已完成。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晚年,他与陈云积平生收集的资料,按照他们在1992年出版的《世界哲学史年表》的格式,计划编撰一本60万字的《美的历程——中外美学美术历史编年综表》,由陈云负责编撰中国部分,马采负责外国部分。陈云先生以85岁的高龄,抱病以惊人的毅力在编毕20万字的《中国美学美术史年表》之后,来不及等到正式出版,便已辞世。马采先生已届95高龄,在爱妻去世之后,仍笔耕不缀,独立完成全书的编撰任务。可惜,天不助人,马采先生尚未完成这一任务,便于1999年3月2日与世长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