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德国美学状况

作者简介:
【德】沃尔夫哈特·亨克曼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20世纪前期(1906—1930)德国美学概况

      20 世纪前30 年是德国美学作为公认的纯粹哲学学科存在的最后时期。1906年,第一份专业刊物《美学与艺术科学》(Zeitschrift f ü r Asthetik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由玛克斯·德索(Max Dessoir)编辑出版;1913年,第一届国际美学会议在柏林召开;此外德国还举行了一系列美学会议,如1924年的柏林会议,1927年的哈勒会议,1930年的汉堡会议;这期间德国美学学会正式成立,拥有数百名会员;自然,这一时期,众多美学专题讲座也被列入大学课程,不过,美学学会试图使美学研究制度化的努力并未获得成功。

      但是,即使是在那个时代,美学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1921年,现象学美学家莫里兹·盖格尔(Moritz Geiger )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就像风向标一样,美学被来自哲学的、文化的、科学的阵风吹得转来转去。时而被构想为形而上学,时而被构想为经验科学;有时候是理论性的,有时候又是描述性的;有时候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有时候又从观赏者的爱好出发;今天从崇尚艺术美的观点出发,认为原初状态的自然美还只是艺术美的初级阶段,明天从崇尚自然美的角度出发,认为艺术美不过是对自然美的间接反映。在今天,当历史上的种种方法论并非都能得到认同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知道,今天的哲学上的变化会不会使过去某种被长期遗忘的方法复活,从而将今天的方法置换为过去的方法。”

      这种不断变化也正是今日美学的特点,只不过“风向标”转得更快了。或许在盖格尔看来,美学作为哲学学科是不证自明的,但是,早在20年代就有一些非哲学学科已经证明,在庞大的、多样的、变化的美学与艺术领域,运用它们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比如,不是哲学心理学,而是实验心理学对审美体验的不同类型和过程进行了研究,社会学、生物学、数学、人类学、宗教史学也都作出了它们的贡献。一些德国美学家如德索、 乌提兹(Utitz )、理查德·哈曼(RichardHamann)力图用哲学方法来统一各种研究方法,并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一般艺术科学(Allgemeine Kunstwissenchsft)”,但是,他们未能充分考虑科学的动态发展,错误地估计了将不同学科的成果统一到一般艺术科学中去的困难。

      二、战后德国美学的特征

      鸟瞰二战后数十年间德国美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归纳出四个特点。

      1、美学不再仅仅属于哲学学科,而是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哲学只是这些学科之一。

      2、在学术讨论的不断发展中, 多数研究方法都只能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便使得美学理论具有一种间断性即不连贯性结构,在这种结构形式中,几乎每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都与对历史上某种多少被忽视了的研究方法的重新估价有关。

      3、美学研究的目的由过去的总是力图对美学问题作出更好的、 更清晰的、更有说服力的解答,变更为美学理论必须时新,必须现代化,其理论上的探讨没有必要那么具有说服力,但必须能够鼓舞人心。

      4、美学理论的时新不仅体现在现代艺术、先锋派、 最新艺术经验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国际科学与研究新潮方面。简言之,多学科性、不连贯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便是战后德国美学的基本特点。比如说有些理论观点像沃伦特(G·Wolandt)及其门徒的新康德主义就与上述四点毫无关系,不过,其代价是被人们当作一种过时的东西。

      为了阐释上述四个特点,有必要将战后德国美学的10个流派大体上按年代顺序概括如下。这些流派虽然不同,但彼此多少有些联系。

      1、形而上学的或本体论的艺术哲学。这一派是反美学的。 在他们看来,艺术并不一定与审美愉悦有什么联系。黑格尔说,艺术是一种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中介,艺术所表现的那种存在的形式不过是一种“假象”(Schein),人类及其命运的本质就是通过这种假象而得以表现。 这一流派盛行于50 年代和60 年代,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Heidegger)、库恩(H·Kuhn)、哈特曼(N·Hartmann)、英迦登(R·Ingarden)、帕皮特(W·Perpeet)、格拉塞(E·Grassi)。

      2、现象学和解释学美学。他们试图回到艺术的本来意义, 回归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回归美、丑、喜剧、悲剧、抒情、优雅、崇高、荒诞等所谓的美学范畴,回归各种艺术流派(genres)的区别。这一流派遵循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发明的现象学方法,盛行于60年代,后来有所中断,现在仍在发展。其代表从物是伽达默尔(H ·G·Gadamer)、比默尔(W·Biemel)、布贝勒(R·Bubner)、波姆(G·Boehm)、亨克曼(W·Henckmann)、玛奎德(O·Marquard)、 泽普(H·R·Se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