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1999)01-0007-12 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涌现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逐渐蔚成洋洋壮观。我在《为建立实践观点美学体系而努力——初读李泽厚的〈美学论集〉》[1]一文中把它概括为“实践观点美学学派”以及“实践观点美学体系”,亦可简称之曰“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不仅在美学界自成一家,它的基本观点及其哲学性的阐发,它所提出的哲学依据等等都具有相当普遍的哲学意义,对哲学学科形成巨大的“冲击波”;由此延伸开去,对其他社会科学也会发挥广泛的影响力。 一、关于美学学科的哲学依据 实践美学起初的重要标帜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它的美论,美感论,艺术论,都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引申推导出来。比如说,由于人类社会实践作用于自然——首要的和根本的是物质性生产劳动实践作用于自然,才产生了“人化了的自然界”;在这一基础上,才有美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实践作用下的“人化了的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人的审美感觉才得以产生出来,或者得以发展起来。还有美的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美感的矛盾二重性等等,都是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之上。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化,实践美学又提出实践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二位一体化作为美学学科的理论基石。意谓两者互相界定、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以防止和避免滑向唯心论、宿命论、经济决定论、庸俗社会学等等。因为所谓“实践”,即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性的人类历史活动,这样来理解才能避免将认识等同于实践;所谓“历史”,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史,这样来理解才能突现人类的主体能动性,不至于陷入命定论之类。这就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构成、基本精神、核心理论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 我们的传统解释是把它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并且说后者是前者的推广应用,意味着先有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它推广应用到历史领域就又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上是由前苏联“引进”的这种认识是否切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貌原意,实在是很值得怀疑。 表明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彻底转变到唯物主义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的是武器的批判、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统一一类的问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作“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简赅凝炼而又集中地论证了实践观点的大纲;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而又明确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一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是剩余价值……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引出好多新的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以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最重要的标帜,而且这是“实践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第二,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任何偏离和误读都不符合其基本精神;第三,“历史事实”表明显然不是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再有历史唯物主义而后者只是前者的推广应用,而且,“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允许作这样的机械的分割。 实践美学主张实践论和唯物史观二位一体化作为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石,应该说是切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的,对于准确地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实践唯物主义的精髓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美学认为,历史唯物论为社会实践概念规定了历史具体内容,它一方面更加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历史具体性,一方面更加强调实践的积极能动性和改变世界的作用。离开历史唯物论谈实践,那么,就会或者把实践变成动物本能式的活动,于是人的认识被等同于动物感知,社会人被还原为自然人,从而通向庸俗唯物论;或者把实践变成缺乏客观历史规定性的精神力量,于是实践的能动性被归结为意识的能动性,人类历史变成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的发展史,从而通向客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论。同样地,实践论也制约着历史唯物论的具体内涵。离开了实践论,历史唯物论就会或者变成某种社会序列的客观主义的公式叙述,或者变成主观思想或客观精神的自我异化。 实践美学的这些诠释,不能不说是大有助于澄清一些糊涂观念,救正传统理解中的某些偏颇,为深入领会“实践唯物主义”作出了有益的奉献。 二、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我国各个学术领域,首先是美学界较早地关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且深入开掘其丰厚的意蕴。在美学界,是朱光潜先生、李泽厚先生最早地运用实践观点从事学科研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作出了精深独到的诠释,而且两人的诠释在大的原则上基本可通,尽管他们开始解析之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引申发挥起来差距越拉越大,以致推导出迥然相异的美学观。如今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手稿》颇为重视并且持续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恐怕不能不说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美学的“发现”、美学的“启示”。但是,对《手稿》性质的认识仍旧很不一致,甚至有的径直把它说成是“唯心主义”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人和动物的区别等思想究竟是“唯心主义”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比照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成熟”著作,其实这一问题不难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