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休姆的审美理论

作 者:
杨方 

作者简介:
杨方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410081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休姆认为,优美不在外物中而在人心中,它根源于人类心智的特定构造,心智特定构造与客体表象形式之间的同形共构或同情共感关系是审美愉快的真正源泉:这些是休姆在美感根源问题上的基本观念。造成审美感受和趣味的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内在器官缺陷、想象力欠灵敏、偏见、个人的特定性情和气质、时代或国家的特定风尚和舆论,但是审美感受和趣味的共同性即美感的标准依然存在,它源自人类心智的本源结构,为各个时代和民族的人所普遍认同:这些是休姆在美感的差异和标准问题上的主要观念。美感与实利密不可分,人们在审美时通过想象分享属于他人的客体之方便、实用、便利、合目的性等实利因素带来的愉快或满足,每一种审美形式中都蕴含着一定的实利目的:这是休姆在美感的实利性问题上的核心观念。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休姆(David Hume,1711-1776)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翘楚,他的美学思想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并没有美学专著,只有若干美学论文。包含在这些短论中的美学思想比起同时代英国美学家们的那些长篇大论中的来似乎更为引人注目。休姆的审美理论的主要论题是美感的根源、美感的差异和标准、美感的实利性等。

      一、美感的根源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阿奎纳、舍夫次伯利等都探讨过美感的根源,并且一个比一个深入。较之舍夫次伯利,休姆在这个问题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柏拉图把美感的根源归于神(理念),阿奎纳把它归于心智,舍夫次伯利进而把它归于心智的造形力量。但审美心智何以具有造形力量,舍夫次伯利难以回答,只得求助于神。在真理之路上跋涉了一程后,又无可奈何地折回去,这种现象并非绝无仅有。而休姆则放弃了那种简便的神学观念,提出美感的根源在于心智的特定结构。

      为了阐明美感的根源在于心智的特定结构,休姆首先要论证美感的根源不在外物而在人心。美不在外物而在人心之观念在他不同时期的美学论文中反复被强调。优美恰当地说不是任何客体中的一种性质,而只是心灵中的一种激情或印象。(注:Hume,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P.30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8.)甚至当心智感受到褒贬感情,宣称一个客体丑陋可恶、另一个客体优美可爱时,甚至在这种情况中,这些性质也并非真正在客体中,而是完全属于那个进行褒贬的心智的感情。(注:Hume,The sceptic,OF THE STANDARD OF TASTEAND OTHER ESSAYS,P.122.Indianapolis,the Bobbs Merril Company,1965.)优美不是事物本身中的任何性质,它仅存在于观照它们的心智中。(注:Hume,Of the standard of taste,ldem,P.6.)综述之,美丑不存在于客体中,不是它们中的任何性质,而只存在于心智中,只是它们的感情或印象。

      优美不在客体中而在心智中,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到主体中而不是在客体中寻求美感的根源,这是近代美学在通向真理之途上选择的一个决定性出发点。在作出这个选择之后,接踵而至的问题便是:美感的根源在于个体心智中还是群体心智中?或者更确切地说,美感的根源主要在于每个心智中的个体性、特殊性方面还是群体性、普遍性方面?休姆认为美感的根源完全在于每个心智中的个体性、特殊性方面。在进一步探讨美感的根源时,他反复地提到作为审美感受器官的心智及其产物(感情、感受)的特定的或独特的结构、构造、构架。如“心智的独特结构和构造”、“心智的特定构架或结构”、“心智的特定性格和构造”、“人类感情和感受的特定构造和构架”等。(注:See,The sceptie,ldem,P.121~124,and 130.)他认为,审美感受是由一种特定的客体形式在一个特定的心智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即根据心智的独特的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快痛褒贬感受,而这样的感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心智与客体之间有一种同情共感或同形共构关系。在审美时心智不满足于单纯巡视其自在客体本身,它还感受到一种快痛褒贬的感情,随着那种巡视,这种感情决定它[给客体]贴上美丑欲恶的标签,显然,这种感情必定取决于心智的特定构架或结构,它能使这样特定的形式以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起作用,在心智与其客体之间产生一种同情共感或同形共构;心智或内在器官的结构如果改变,[原来的]感情就不再追随,尽管[客体]形式保持原样;感情不同于客体,而起于客体对心智器官的作用,对后者的变更心定改变效果,同样的客体,如果被呈现给一个完全不同的心智,就决不可能产生同样的感情。(注:Idem,P.124.)这里包含着对审美过程的简单描述。

      在休姆对审美过程的描述中,有一对术语引人注目,即“同情共感”和“同形共构”。这两个术语表明休姆意识到了在审美感受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在情感或形构上先行发生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审美感受的先决前提,没有它,审美感受不会产生,即便一时产生也难以为继。休姆的同情共感说和同形共构说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和深远的启迪意义。没有停留在仅仅点到美感或优美形式根源于心智,也没有停留在指出美感或优美形式之所以根源于心智是因为心智具有造形力量,而是进而暗示心智通过用其特定结构处理客体表象使后者适应前者这样的方式来创造或构造形式并通过这种内外协同的形式获得审美感受,这是休姆的同形共构说在美感或优美形式的根源问题上所取得的一个进步。当然,休姆达到的立足点离问题隧道的出口还非常遥远。心智的特定结构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它本身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他或者根本没有触及,或者虽有所论,但于事无济。

      二、美感的差异和标准

      美感的差异性柏拉图既已注意到,他所论及的是审美趣味的多样性。此后,其他一些美学研究者(如伏尔泰、狄德罗、伯克、休姆等)亦或多或少谈论过这个问题,其中狄德罗和休姆的论说比较深入细致。像狄德罗一样,休姆也着重探讨了美感差异性的原因,并且认为,尽管美感中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它的标准依然存在。休姆所论主要是审美感受的差异和标准,附带上审美趣味的差异和标准,尽管他是在“趣味标准”的名义下展开论说的。

      他在其《怀疑主义者》中反复提到的人类心智特定结构主要是指每个审美者独具的心智结构,而不是指相对于一般心智结构而言的、审美所特有的心智结构,因此,心智特定结构的言外之意是:美感的差异性、多样性、特殊性甚或个人性、单一性、独特性。事实上,休姆在行文中也暗示出美或美感因人而异的观念。十五年后,当休姆撰写其《谈趣味标准》时,他的美学怀疑主义变得温和了。美的客观存在依然被怀疑,美只存在于审美者的心智中的观念依然被坚持,但是为了给美感标准让出地盘,曾经被强调到极至的美感差异性或多样性不得不后退一段距离以便美感的共同性或一致性穿过,曾经占据整个审美心态的心智特定结构不得不挪开一定空间以便人性本源结构定居。休姆探讨了美感的差异性或多样性的诸原因。

      造成美感差异性的第一种原因是内在器官方面的毛病。休姆认为,内在器官方面的毛病使人不能正常地进行审美感受,妨碍或削弱普遍审美原则的影响,从而导致美感的差异性。内在器官方面的毛病众多且经常发生,它们妨碍或削弱我们的美丑感情所依赖的那些普遍原则的影响:尽管一些客体由于心智结构而天然适合于给人愉快,但是不要期望在每一个体中这愉快都会同等地被感觉到,因为[内在器官方面的]特别事件和状况随时可能出现,它们或者把一束虚假的光投向客体,或者妨碍真正的客体传达给想象力以适当的感情或知觉。(注:Of the standa-rd of taste,Idem,P.10,P.10,and 12,P.16,P.12~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