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境界

——实践美学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理论与创作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践美学创立于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中,当时只是四派之一,而在80年代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学术讨论中,实践美学借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优势,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然而实践美学并不是没有缺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美学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有必要做出反思。

      一

      实践,在实践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

      这个命题是模糊、混乱的。首先,能否讲美的本质来于实践,美的根源亦来自实践?众所周知,“根源”与“本质”是不同的概念。美的根源来自实践,具有一定的正确性。的确,实践可以创造美,这个方面,实践美学谈得非常充分,诸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外在的自然人化、内在的自然人化,等等。但这里仍然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创造美的实践不只是物质性的生产实践,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也创造美。仅就生产实践来说,人类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活资料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恩格斯有明确的论述。就美的产生来说,也许后一种生产(种的繁衍)更为重要。人类早期的美更多地来自与种的繁衍密切相关的性爱。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样的,除生产实践外,那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术活动、游戏活动应该也是美的主要来源。

      二,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既可以创造美,也可以创造丑。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说,“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自然人化了,人的目的对象化了。自然为人类所控制改造、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成为人的‘非有机的躯体’,人成为掌握控制自然的主人。自然与人、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与目的、必然与自由,在这里才具有真正的矛盾统一。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这里才有了真正的渗透、交融与一致。理性才能积淀在感性中,内容才能积淀在形式中,自然的形式才能成为自由的形式,这就是美。”这种说法就哲学性的概括来说,是令人神往的。但有一个问题,自然为人类所控制改造、征服与利用是不是应有个限度?无限度的控制、改造、征服和利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那种报复的产物当然不能说是美而必然是丑。就自然美来说,在某种情况下,实践是与之对立的,越实践,自然往往越丑。“实践说”或者“自然人化说”(它与实践说是同一的)用于解释社会美颇有说服力,而用在解释自然美则捉襟见肘了。自然美问题是实践美学最薄弱的环节,犹如阿珞琉斯的脚后跟。

      因此,尽管说美来源于实践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仍然不能说是真理。美的来源恐怕亦不好全然归之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而应该归之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践美学在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的时候,相对忽视了自然的主体性,这是一大失误。自然与人都是主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征服自然,当然也不能归结为自然征服人,而应该是和谐地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不存在主奴关系,而应该是友朋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只是对立统一的和谐,还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和谐。

      再说美的本质,能不能说美的本质来于实践呢?恐怕亦不能那么说。因为“人的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现实活动。”说美的本质来于实践,是否说美也是物质的、客观的、现实的?事实上,实践美学也这么认为。实践美学代表人物说“美的本质、内容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作为审美对象的“事物本身有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这些话都让人费解。如果事物本身有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存在,那这种性质或素质具体又是什么呢?它是不是柏拉图所追索的美的本身?抑或是某种形式法则诸如平衡、对称之类?事实是:事物本身无法提炼出美本身来。平衡、对称之类的形式法则并非绝对是美的。至于说美的本质、内容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那只能是善,是功利,而并非人们所陶醉的、极为空灵、又并非虚无缥缈的美。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正如上面我们所提到的并非都具正面的价值,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还危害人类,如破坏生态平衡的所谓“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就算是具正面价值的“现实对实践的肯定”,它所创造的美其实并不在物,而在物与人的情感交流之中。从本质上来看,它不是物,而是精神,准确地说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这种价值又体现在一种精神性的形象之中。前者可以说是美的本质,后者则可以说是审美对象。

      实践美学将实践看作美的本质、根源。这实践又理解成“自然人化”,故自然人化也被看作是美的本质、根源。实践美学代表人物说“自然人化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上(实际也不只是在美学上)的一种具体的表达或落实”。

      应该说,将美的本质归之于生产实践发展到将美的本质归之于“自然人化”,是个很大的进步。“自然人化”的内涵、外延均优于生产实践。实践美学强调对“自然人化”这个概念的理解不能太狭隘,实践美学代表人物指出:“所谓‘人化’,所谓通过实践使人的本质对象化,并不是说只有人直接动过的、改造过的自然才‘人化’了,没有动过、改造过的就没有‘人化’。而是指通过人类的基本实践使整个自然逐渐被人征服,从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有的是直接的改变(如荒地被开垦,动物被驯服),有的是间接的改变,而后者却更多是整体的、看不见的改造。前者常常是外在自然形貌的改变,后者却更多是内在关系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得属于‘人化’这一范畴。所以,人化的自然,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成果。”实践美学代表人物还提出将自然人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义是指“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各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两种自然人化,狭义的自然人化是广义的自然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