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思罗普·弗莱(1912-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而且也是西方著名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和美学理论,为加拿大以及整个世界的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他的《批评的解剖》等几部主要文学理论著作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方文论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评述。 一、“文学原型”论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的核心是“文学原型”论。弗莱在构建其文学理论时对原型进行了移位,把心理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移到了文学领域,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原先的原型是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文化意象,是投射在意识屏幕上的散乱印象。这些意象构成信息模式,既不十分模糊,又不完全统一,但对显示文化构成却至关重要,现在经过弗莱的移位,原型成了文学意象,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注:弗莱:《批评的解剖》,普林斯顿1957年版,第365页。)譬如,弗莱认为,有些常见的自然景象,如大海、森林等,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能认为是“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界中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模仿这种联系。因此,在文学中,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就可能有一个潜在的原型模式。 通过对原型理论的文学转化和运用,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提示去发掘作品的真正含义。 弗莱之所以提出“文学原型”论,乃是基于对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的思考。他谈到,在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中,美学家们概括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结构要素,他则希望通过“按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传统对西方文学的一些结构原则进行理性描述”,来揭示“文学再现的基本规律及其与音调、简单韵律或复杂韵律、典型模仿等音乐要素相应的文学要素。”(注: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就是说,他试图用原型理论来描绘西方文学发展中基本的结构原则的规律。但他认为,这种论述,不能简单套用人类学或心理学的原型理论,而必须从文学自身内部的结构要素出发来描述和推导,正如“绘画上的结构原则只能从艺术本身内部的相似性来推导,而不能与艺术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外部相似性来推导”一样,文学中的结构原则,也应从神话原型和宗教解释中引申出来,“因为这两者为作为整体文学提供了范围更广阔的前后联系。”(注: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这就是弗莱致力于原型理论的文学移位的由来。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第三编《原型批评:神话理论》中,以《圣经》和希腊神话的“象征系统,来描述文学原型的基本特征。”(注: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他从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及其在后世的种种置换变形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中,引申出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叙述结构原则是三种先后出现的神话或原型象征模式,即古代神话模式、传奇模式和写实(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模式。在这三个原型模式中,“神话乃是文学构思的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自然主义,二者之间是整个传奇文学。”(注: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这里传奇文学不是西方文学史上出现过的一种文学体裁,而指由神话转向人却又未达写实阶段的一种中间、过渡的文学倾向或模式。三个模式中,后两个均为对前一模式的“置换变形”(Displacemint)。 首先是神话原型模式。弗莱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情节虚构和主题构想的非实在的纯粹的文学世界,它不受应该真实地符合日常经验规则的制约,就叙述方面而言,神话乃是对以欲望为限度或近乎这个限度的动作的模仿”;他认为,神话“是一个整体的隐喻世界,其中每一事物都暗中意指其他事物”,因而“神话是一种不明显的隐喻的艺术”。其次是传奇原型模式,它是神话向人的方向的置换变形,其特点是也由隐喻转向明喻,这里置换变形的核心原则在于“神话中可以用隐喻表达的东西,在传奇文学中只能用某种明喻的形式来表达。”如一个关于圣乔治和波修士一家屠龙的传说就是“对一个关于繁殖之神使荒原恢复生命的神话作了传奇式的比拟。”再次是现实主义模式,它是对传奇模式的进一步置换变形,其中明喻的关系也不明显,但就其文字内容与现实事物的相似关系看,实质上仍“是一种扩充的或隐含的比喻”,“是一种不明显的明喻艺术”。(注: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176页,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这样,从神话—→传奇—→现实主义,文学的演进线索就由比喻的结构原则贯穿其间,即由隐喻—→明喻—→不明显的明喻,而这一贯穿线索中,基本的动力是原型模式的不断置换变形。这样,弗莱就把西方文学史上无数文学作品按此种原型演变模式贯穿成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揭示出其中的结构性规律。 对此,弗莱概括道:“这样,我们就有了文学上的三种神话结构和原型象征。首先是未经置换变形的神话,一般描写神明或恶魔,他们出现在两个对立的整体隐喻性世界里:一个是理想世界,另一个是非理想世界。……其次是第二种创作倾向,我们称这为传奇的(浪漫的)。它显示出各种不明显的神话模式,讲述一个与人类经验关系更加密切的世界。第三种倾向是‘现实主义’,它强调内容和再现而不强调故事的外在形式。”(注: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笔者参照原文对译文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