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进入壁垒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建新,196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组织学中的进入壁垒理论对乡镇企业在进入市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来自必要资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和资源占有、产品差别、技术、政策和法律制度及市场容量等方面的壁垒逐一展开分析,并认为,随着乡镇企业由创建和外延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其面临的市场壁垒呈渐高趋势。文章最后指出,乡镇企业可以在总体战略及具体对策方面采取七条措施,以利于越过壁垒进入和开拓市场。

      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又称进入门槛,是指已有企业对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个产业的新企业——潜在的竞争者所据有的优势。换言之,是反映准备和刚刚进入某种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

      我国的乡镇企业发端于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在与城市企业既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又分割市场、相互竞争中不断地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既存的城市企业在许多方面对乡镇企业形成了进入壁垒。现实发展中的乡镇企业不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产业格局上都深深受到这种壁垒的影响。“夹缝经济”或“缝隙经济”就是乡镇企业遇到来自城市企业的壁垒而又想方设法回避、绕过或克服这种壁垒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形象概括。

      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分析乡镇企业的进入壁垒机制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乡镇企业如何越过壁垒进入市场作一些策略性分析。

      一

      运用现代产业组织学中的进入壁垒理论来分析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的关系,我们发现我国的乡镇企业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进入壁垒。

      1、必要资本壁垒。是指新企业为了与既有企业进行充分竞争并得以生存发展必须购买的资本资物(厂房和设备等)所需的货币数量,它是企业创办的首要物质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各层次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这使得乡镇企业创办资金来源相当广,由于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资金的筹集比较便利。从总体上讲,乡镇企业在资金投入上的共同特征是“负债经营”向本地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尽管国家规定创办企业必须有30%自有资金,而乡镇企业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的比重却相当小。所有这些再加上偏低的银行利率,使得乡镇企业在创建过程中不仅筹资容易,而且融资成本较低。

      进入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在资本上遇到了一系列困难:(1)城市企业的直接融资机制日益灵活,城市企业可以以市场利率吸收包括农村范围内的游资;(2)银行企业化经营后,资金市场上供需矛盾使得原来受压抑的利率大幅度上升,乡镇企业将难以取得以往的低息贷款;(3)消费的示范效应使城市的高消费倾向扩展到农村,小富以后的农民难以再有以往的动力投资于乡镇企业,消费之余,农民大都把资金投入商品流通;(4)如今的乡镇企业在分配机制上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的趋势。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乡镇企业在资金筹集中遇到较大难度,进入市场的必要资本壁垒较过去大大提高。

      2、规模经济壁垒。规模是指企业为指平均成本降低到足以取得竞争力进所必须生产的产量。一般来说,如果经济领域内存在足够多的拥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那么,达不到规模经济的企业就很难建立起来,即使创建,也会被挤垮。在我国,长期以来城市企业拥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企业也很少,许多城市企业拥有“规模”,但由于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个体的规模极小,而总体的规模却极为庞大,这种以缺乏规模经济的个体组成的庞大的乡镇企业总体,必然使整个乡镇企业缺乏规模效益。乡镇企业的高速外延扩展足以表明,对于乡镇企业,规模经济作为一种进入壁垒事实上并不存在。乡镇企业在80年代发展初期陷入“企业规模小——新进入企业多——企业规模更小——新进入企业更多”的循环之中。

      但是,随着城市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到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企业生产要素将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一定的规模效应终将得到实现。这样,小规模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处于同城市企业正面竞争产业的乡镇企业将呈现较大的劣势。规模经济壁垒的出现,使得许多乡镇企业不得不抛弃昔日引以为傲的“船小好掉头”模式,而纷纷寻求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组建乡镇企业集团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3、绝对成本和资源占有壁垒。一般地说,现有企业由于拥有便利的资源条件、销售渠道、先进技术等,这使新企业创办时在成本上高于现有企业,从而阻止素质差的企业进入市场。资源壁垒通常还指现存企业对特定资源的独占权,从而其他企业无法获得从事这一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1)面对的是紧缺的原材料市场,必须通过高价才能购入,这无疑是一种进入壁垒,但是相对于被计划体制束缚着的许多只能靠计划调拨而又吃不饱的城市企业来说,乡镇企业的这种“壁垒”又在很大程度抵销甚至相抵有余。(2)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在工人与机器设备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因此乡镇企业可以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部分昂贵的机器设备,达到实现同等产出的目的。这表明: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不能流入城市并被城市企业吸纳的情况下,绝对成本差异作为企业创办难度增加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而是指各行业,特别是劳动力退出行业和劳动力进入行业平均成本与平均利润的双重比较。对乡镇企业来说,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工业与农业之间。比较利益差的存在使绝对成本壁垒的作用消失殆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