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和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都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充分认识这一探索轨迹,对于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敢于打破本本,以原苏联为借鉴,实事求是,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光辉思想。 1.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思想。 2.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3.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的思想。 5.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要重视价值规律作用的思想。 6.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7.提出了要“向外国学习”的思想。 8.提出了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思想。 9.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10.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1.提出了要警惕“糖衣炮弹”袭击,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12.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我国永不称霸的思想。 毛泽东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光辉的思想。但个人的认识总会受到某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因而也曾发生了严重失误。一是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二是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造成了经济建设的大折腾;三是违背经济规律,沿用革命战争时期搞群众运动的经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四是对马列经典的某些教条式的理解和对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构想,导致了理论上的误区,等等。这些严重失误,也使我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又从反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有益的启示。 二、邓小平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毛泽东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直接关系。 1.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与毛泽东的正确思想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新发展 (1)从指导原则说, 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列,使二者同为党的思想路线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是一个新的发展。邓小平的发展还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当然,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作为思想来源的,但它的主要内容大都是邓小平提出并具体阐述的。 (2)从奋斗目标说, 邓小平构想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明显地吸收了毛泽东探索的积极成果。不但毛泽东提出的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为邓小平所接受,而且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实践进程的估计,邓小平设想到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毛泽东则预计需要100年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者也大体接近。当然,邓小平在这方面的丰富和深化是不能否认的。他提出的小康目标更切合中国实际,也更具特色。不但如此,邓小平所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既包括富强,即毛泽东所说的四个现代化;也包括民主和文明,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 (3)从根本任务说,毛泽东曾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 部署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且提出一切合作社,都是以是否增产和增长程度作为自己是否健全的标准。而邓小平则继承和吸收其精华,并把它推向前进:其一,从多方面论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更为丰富和深刻。其二,把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高度,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视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其三,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仅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的改革观是以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是从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他把改革作为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提出来,深刻地论证改革的紧迫性,全面地阐述改革的内容,并且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高度,说明改革的性质和意义。这就不但突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动力的地位,而且也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